隨著臨床研究和基礎實驗的深,人們逐漸形了“正虛致癌”這一理論觀點。腫瘤的發生和發展是機部正邪力量對抗的結果。長期到某些病因的影響,機會形“正虛”的關鍵病機,進而導致臟腑功能紊、氣運行異常,以及氣郁、瘀、痰毒、邪在臟腑中積聚形有形腫塊。《素問·評熱病論》中有言:“正氣存,邪不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不同類型的腫瘤發生的病因和病機雖然不盡相同,但都離不開“正氣虛損、邪氣滯留”這一關鍵病機。古代醫家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提到:“虛勞之人,傷損,氣凝,不能宣通經絡,故積聚于也。”這是虛勞病的表現之一,而虛勞則包括五勞、六極、七傷。五勞指的是志勞、心勞、疲勞、憂勞、思勞,以及肺勞、心勞、腎勞、脾勞、肝勞;六極指的是氣極、極、筋極、極、胃極、極;七傷指的是寒、痿、里急、清、連連、小便苦數,以及大飽傷脾、大怒傷肝、強力舉重久坐地傷腎、形寒寒飲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懼不節傷志。這些都富了對腫瘤“正虛”病機的認識。《中藏經》中記載:“積聚癥瘕雜蟲者,皆五臟六腑真氣失而邪氣并,遂乃生焉,久之不除也,或積,或聚,或癥,或瘕。”金代醫家張元素在《醫述》中論述積證時提到:“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虛弱,氣兩衰,四時有,皆能積。”明代醫家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指出:“積之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明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也提到:“凡脾胃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皆有積聚病”。這些觀點都說明了臟腑虛虧是腫瘤發生的在因素,也是其他致病因素導致癌瘤發生的前提條件。腫瘤因為正虛而形,一旦形后就寄生于人,不斷消耗氣,進一步加重了正虛的程度。此外,手治療、化學治療、放治療等是西醫治療腫瘤的有效手段,但這些治療方法在起到祛邪作用的同時也會損傷人的正氣。例如,手切除部分臟組織后會導致氣虧虛;放治療會灼傷肺津導致干咳、痛等癥狀,這在肺癌的肺燥虧證和氣兩虛證型中較為常見;化學治療藥多含有熱毒分,會耗氣傷津,損傷臟腑,導致乏力、發、口干等癥狀,甚至會導致腎功能不全,形心腎兩虛、肝腎兩虛、脾胃虧虛等證型,進一步加重正氣虛損的程度。臨床經驗表明,肺癌多為“肺虛標實”證候。肺虛可分為肺虛、肺氣虛和氣兩虛。臨床上常常伴有脾虛、腎虛等證候。早期和中期的肺癌常以痰瘀為主要證候,主要表現為肺脾氣虛。晚期的肺癌患者可能同時出現肺脾氣虛、腎虧虛和肺虧虛等證候。正因為手、放化療和靶向治療會消耗氣和津,導致虧熱毒愈盛,痰證逐漸減,瘀毒證增加,但是氣虛和氣兩虛一直貫穿始終。由于人正氣虧虛,免疫功能下降,腫瘤的生長、擴散和轉移往往會發生,尤其在氣兩虛的患者中更為常見。李濟仁一直強調中晚期肺癌患者應該“帶瘤生存”。在無法治愈的惡腫瘤的長期治療過程中,當人正氣與病邪相對平衡時,就會出現“帶瘤生存”的特殊階段。在這個階段,治療的目標應該是據患者的質、重要臟腑、免疫和骨髓功能狀況,評估生活質量,制定個化、態調整的扶正抑瘤方案,以達到和維持正邪相對平衡的狀態,從而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減輕痛苦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李濟仁在臨床治療肺部腫瘤時,主要采用益氣、補、滋、溫等扶正治療方法,并據肺部腫瘤的位置、大小和質,輔以清熱解毒、堅散結、化瘀消腫等治療。文中分了李濟仁治療肺癌骨轉移的一個典型病例。該患者通過服中藥和外用離子導法治療后,肩背部的疼痛和不適癥狀得到了緩解。這個病例表明,正虛邪實是肺癌骨轉移的基本病機。正虛主要表現為肺、脾、腎三臟的虛損,而邪實主要指氣滯、痰瘀、癌毒在筋骨中的阻塞。對于肺癌而言,主要是氣虛和氣兩虛。氣虛會導致氣滯,氣不行則循環不暢、津無法分布,不暢則會導致瘀,津無法分布則會形,氣滯、瘀、痰相互織形癌毒。肺癌骨轉移的病灶位于肺和骨骼,由于病程長時間,肺氣和肺都虛損。對于這個病例,治療方案主要是補益正氣,增加肺氣、養肺。在使用蟲類藥時,需要特別注意保護正氣。蟲類藥有較強的療效,但也有很大的毒和不良反應。因此,在治療時應該避免過度攻伐,應該配合其他藥進行扶正,以達到驅邪而不傷正的效果。本文總結了腫瘤發生發展的機制,并分了一例肺癌骨轉移的治療案例,為臨床治療提供了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