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稱為“位”,是人臟腑經絡中氣輸注到表的特殊部位。腧這個詞包含了轉輸、輸注的含義,而“”則指的是孔隙。人有很多位,大上可以分為十四經、經外奇和阿是三類。其中有一些位被稱為“特定”,它們是有特殊治療作用的十四經,并以特定的名稱概括。據它們的分布特點、含義和治療作用的不同,可以將它們分為“五腧”、“原”、“絡”、“俞”、“募”、“八會”、“郄”、“下合”、“八脈”和“”等。臟腑之氣匯聚于腹部的腧被稱為“募”,又稱為“腹募”。募位于前,俞位于后,募都位于腹部與經脈相關的位置上。臟腑的募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們靠近臟腑。所以募的位置基本上與臟腑的位置相一致,但并不是所有臟腑募都位于本經脈的腧上,有些在正中,有些在兩側,比如胃之募中脘就位于任脈上。十二個募中,有的是雙,有的是單。雙的募分布在兩側,單的募位于正中。雙包括肺中府、心包膻中、肝期門、心巨闕、膽日月、胃中脘、脾章門、三焦石門、腎京門、小腸關元、大腸天樞和膀胱中極。其余的募分布在任脈上,包括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闕、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門、小腸募關元和膀胱募中極。壽注《難經》中說:“募,猶募結之募,言經氣之集于此也。”所以募是臟腑經氣匯聚在腹部的位,當臟腑發生病變時,常在相關的募上出現痛或敏等現象。因此,當某一臟腑有病時,可以使用該臟腑所屬的募進行治療。募在臨床上可用于治療臟腑本的病變,以及與臟腑相關的五九竅、皮筋骨病變。背俞主要用于治療臟腑疾病和虛證,例如肺俞可治療咳嗽和息,脾俞可治療腹脹和腹瀉。募主要用于治療腑病和實證,例如胃病可取中脘,膽病可取日月,大腸病可取天樞,膀胱病可取中極等。《難經·六十七難》中說:“五臟募皆在……病行,故令募在。”病證的病氣多在分的募出現,因此可以采用“從”的原則,通過刺激腹部的募來調整經氣并將邪氣引出外。在臨床上,常常將募和背俞結合使用,稱為俞募配法。即將病變臟腑的背俞和病變臟腑的募一起使用,有助于發揮它們的協同作用,常用于治療相應的臟腑疾病。也可以稱為前后配法。正如《素問應象大論篇》所說:“故善用針者,從,從。”所謂從,即屬于腑病的病氣常出現于分的募,多用于治療腑病。所謂從,即屬于臟病的病氣常反應于分的背俞,可用于治療臟病。在臨床上,疾病的變化往往復雜,臟病和腑病常常叉,或者出現虛實并存、寒熱錯雜的況,因此俞募配可以加強調節臟腑的功能。同時,俞募兩個位也可以相互診察病癥,作為協助診斷的一種方法。所謂“審募而察俞,察俞而診募”。【前后配合固本求原】:對于某些臟腑的疑難痼疾,在俞募配的基礎上加用原,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卓越效果。因為原是三焦之氣所輸注的地方,是經脈原氣所留注的位置。【俞募兼郄緩急止痛】:俞募配可治療臟腑疾病,如果再加上郄,可以緩解阻塞在本經臟腑經絡中突然發生的疼痛。郄是指位于人筋脈之間的間隙位,是經脈和絡脈在深部連接的地方。俞募和郄的配合使用,可以遠近呼應,治療病因和癥狀,相輔相,緩急之間注重疏通。天樞大腸、肺中府、關元小腸、巨闕心、中極膀胱、京門腎、肝膽日月、期門胃中脘、章門脾、三焦石門和針刺心包募,尋找前膻中的淺深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