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接診了一位非常可的病人。不舒服后,上網百度了一下,發現自己似乎同時有腎虛和腎虛的癥狀,包括既怕冷又怕熱。覺得非常奇怪,因為傳統中醫理論認為水和火是不相容的,一個人怎麼可能既有虛又有虛呢?然而,這個現象可以很好地解釋。中醫有一句諺語:“孤不生,獨不長。”這句話的意思是,是相輔相的,虛久了會導致氣過度消耗而虛,虛久了會導致外泄而虛。因此,虛和虛常常會同時出現,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因此,有經驗的老中醫在調理腎虛問題時都會同時關注。在調理虛時也會注意補腎,調理虛時也會兼顧滋養腎

言歸正傳,讓我們繼續討論腎兩虛的常見癥狀。首先是既怕冷又怕熱。由于兩虛,正氣不足,所以這類人對外界環境的變化比較敏。稍微氣溫降低一點,他們就會到寒冷,需要比別人多穿一層服;稍微氣溫升高一點,他們又會到干燥和燥熱難,但是他們又不敢把空調調得太低。此外,這類人在白天氣充足的時候,虛癥狀會突出,很容易到寒涼邪氣;而在晚上外界氣充足的時候,虛癥狀會突出,往往會出現盜汗和出冷汗的況。

其次是口又不喝水。虛會導致口和咽干的覺,而虛則會導致停留,因此腎兩虛的人常常到口,但并不喝水,最多只是嗓子。

第三是個矛盾,晴不定。主靜,因此虛的人比較和外向;,因此虛的人比較沉靜和向。而腎兩虛的人會集中表現出這兩種矛盾,表現出接人待時忽冷忽熱的態度,有時活潑外向,有時沉悶懶言,給人一種晴不定的覺。

第四是狀態不穩定。氣充足時,力充沛;氣不足時,神萎靡。因此,腎兩虛的人往往在開始時充滿力,但由于耐力不足,在后續過程中很容易半途而廢。

第五是上熱下寒。虛會導致熱,虛會外寒。腎兩虛的人往往在上半有實火癥狀,如頭面部油膩、易上火、容易出汗,而在下半則會到寒冷、腰腹疼痛、宮寒帶下、下肢冷痛和麻木等癥狀。

對于這種況,現代中醫有一個非常巧妙的方子,稱為二仙湯,收錄在《婦產科學》中。盡管這個方子在這本書中主要用于調理婦科問題,但實際上它也適用于男患者。二仙湯由仙茅、仙靈脾、當歸、戟天、黃柏和知母這六味中藥組。它能夠溫補腎、補充腎、瀉腎火、調理沖任。其中,仙茅和仙靈脾為主藥,戟天為輔助藥,三者共同起到溫補腎、補充腎的作用;黃柏和知母為輔藥,能夠瀉腎火、滋養腎,并幫助心火降低;當歸為調理藥,溫潤養,調理沖任,同時也有養肝的作用。這個方子的特點是將溫補腎的藥與滋養腎、瀉腎火的藥結合使用,既求中求,又求中求,達到調和,調暢氣機的效果。

這個方子對于由腎兩虛引起的頭暈、痿、早泄、月經不調、肢冷痛、功能障礙、高、腎炎、腎盂腎炎、腎火盛、尿路染、閉經以及更年期綜合征等癥狀都有非常好的效果。我是河南中醫藥大學的博士生導師陳玉龍教授,如果您有健康問題,可以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