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有腎功能不全的腎友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如何降低酐水平。實際上,很多人的酐降不下去,并不是真的無法降低,而是即使降低了也沒有意義,甚至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讓我們先來看一個典型的案例:一位患有慢腎功能不全11年的大爺因神志不清而被送往醫院。院時,他的酐水平為547umol/L,但在醫生還沒有開始給他進行析或其他治療時,第二次復查酐時,結果只有279umol/L,再復查一次時則是229umol/L。這怎麼可能呢?明明還沒有開始治療,為什麼腎功能會突然“好轉”呢?為了保險起見,醫生又對大爺進行了五次酐的復查,結果每次都是500多umol/L。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通過仔細觀察復查結果,醫生發現同一份樣本使用了兩臺不同的酐檢測儀:當大爺的酐水平在200多時,是由一臺使用氨酸氧化酶法的儀檢測的;而在500多時,則是由一臺使用苦味酸法的儀檢測的。在重新檢測了所有樣本后,發現同一份樣本在兩臺儀上的酐值相差200多umol/L,這個差距實在太大了!后來通過進一步的詢問,真相大白了:原來大爺在過去半年中一直在服用羥苯磺酸鈣(每次0.5g,每天3次)。羥苯磺酸鈣有較強的還原,能夠消耗掉氨酸氧化酶法檢測中的化學質,導致酐水平出現假“降低”,掩蓋了真實的腎功能況。下圖顯示了使用羥苯磺酸鈣后,隨著其藥濃度的增加,由氨酸氧化酶法檢測的酐水平會出現明顯的降低(最高時可降低60%),而胱抑素C的水平則沒有變化。小時候我們學過一個寓言故事做“掩耳盜鈴”,講的是一個笨賊鈴鐺時,為了不被別人發現,他將自己的耳朵用東西堵住,這樣就聽不見鈴鐺的聲音了。這個故事非常淺顯易懂,但卻反映出很多現實問題。酐是臨床上評估腎功能最常用的指標。通過“降低”酐水平的方法與“掩耳盜鈴”是一樣的,患者的腎功能并沒有真正好轉,反而因為用藥掩蓋了真實的酐水平,導致病評估出現誤差。因此,如果腎友正在服用羥苯磺酸鈣,并且醫院使用的是氨酸氧化酶法進行酐檢測,那麼停藥至七天后再進行酐檢查會更準確,而苦味酸法則不會到影響。有時醫院沒有標明使用哪種檢測方法,最好的辦法也是停藥七天后再進行酐復查。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降低酐的方法也屬于“掩耳盜鈴”。比如通過腸道吸附酐、通過灌腸增加酐排出量、通過增加酐從腎小管分泌來增加排出量,以及通過拉肚子促進酐從糞便中排泄。這些方法會增加酐的排泄量,導致酐水平自然下降,從而給人一種“腎功能好轉”的假象,但實際上腎小球濾過率并沒有改變。如果一個患者非常執著于降低酐水平,那麼當酐降低時他自然會到高興,但這種“安”也存在一些患:患者的腎功能可能在默默地惡化,卻沒有被醫生檢查和識別出來。酐本并沒有腎毒,不像蛋白尿或高那樣必須降低,如果蛋白尿水平高了不降下來會導致腎功能惡化,但酐水平的升高本并不會促進腎功能惡化,它只是腎功能不全的結果。因此,酐并不是治療的目標,我們通過酐升高來發現患者腎臟問題的存在,有些問題可以治療,而有些則無法治愈。如果患者的腎功能下降是暫時的,有可能恢復,那麼通過治療某些疾病使其腎功能恢復,酐水平下降當然是好事。但如果患者的腎功能惡化是持久的,那麼就不再追求降低酐水平了。這也是為什麼醫生有時會告訴慢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你的酐水平無法降低了,只要能穩定下來不要繼續上升就可以了”。患者聽到這句話可能會到崩潰,于是就會尋找各種降低酐水平的方法,結果卻浪費了很多冤枉錢。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啊!參考文獻:1.羥苯磺酸鈣致酐檢測結果假偏低1例.協和醫學雜志2.Classification of Uremic Toxins and Their Role in Kidney Failure.CJA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