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經說過,“脾胃虧虛,百病由生”。當聽到這句話時,很多人可能覺得夸張,不太可信。但實際上,這句話并不夸張,因為我們的脾胃確實非常重要。雖然平時我們可能覺不到,但一旦出現問題,就會意識到脾胃的重要,可到那時已經為時已晚了。

在我國金元時期,有一位醫高明的中醫李東垣,被譽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擅長治療脾胃病,非常重視脾胃的功能。他總結出了“脾胃傷,百病由生”這八個字。明代著名名醫張景岳也非常重視脾胃功能,將脾胃稱為的基礎和軸心。如果脾胃基礎穩固,人的免疫力自然就會很強大,抗病能力也會增強。

脾胃的功能有哪些呢?首先,脾胃負責運化水谷和食的消化吸收。我們吃的食首先要進胃中進行初步加工,然后經過小腸進一步加工,轉化為營養質,由脾臟運輸到各個,剩余的廢通過大腸排出外。脾胃不僅負責運化食,還負責運化水,水的正常代謝也離不開脾胃的作用。脾胃健康,水代謝正常;而脾胃虛弱,運化不及,水就會變痰飲蓄積在,導致虛胖、眼袋、水腫等問題。

其次,脾胃是后天之本,氣生化之源。雖然心臟有生的作用,但也離不開脾胃的支持。脾胃運化的水谷微是生的基礎材料。食經過脾胃的運化,轉化為水谷微,再化為營氣和津脈中,經過心臟的氣化作用,變。氣的強弱取決于脾胃功能的強弱。脾胃強則氣充足,脾胃虛弱則氣不足,脾胃弱的人通常面黃瘦、貧、頭暈無力。

此外,脾胃還主管的統攝作用,防止逸出脈外。就像地鐵司機指揮地鐵在軌道上行駛一樣,脾胃能夠指導管中流,防止外溢。脾氣虛的人容易出,如牙齦出、鼻子出、皮上出點、尿、便、月經過多等問題,都需要補脾氣。

脾胃還維持著臟腑的位置關系。脾氣主升,對臟腑的位置維持起著重要作用。脾氣不僅能將質輸送至心肺、頭面等部位,還能保持臟腑的位置穩定。脾氣虛弱,無法升舉,導致中氣下陷,出現胃下垂、腎下垂、子宮垂、等臟下垂的癥狀。

最后,脾胃虛弱會導致九竅不通。《脾胃論》中有句話“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脾胃作為后天之本,主要負責運化水、升清。水谷化生的微之氣被脾胃升舉到上焦,滋養心肺,并由肺布施到頭面竅,清之氣滋養竅,使九竅通利,耳聰目明。因此,脾胃虛弱的人常常伴有耳鳴、眼花等癥狀。

鑒于脾胃的重要,我們應該如何保養呢?現在我來介紹一個古方給大家,這個方子專門健脾護胃,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

這個方子名為“仙湯”,來源于宋朝政府組織編寫的醫書《太平惠民合劑局方》。這本醫書中包含了許多耳能詳的方子,比如四君子湯、四湯、逍遙散、參苓白散等。仙湯的組分有蒼、大棗、干姜、炒杏仁、炙甘草。這些分經過研磨細末,用淡鹽湯服用,每次3克,一天兩次。

為什麼仙湯能夠除寒、溫脾胃呢?我們來看看的藥。在古代,白和蒼沒有區分,統稱為“”,直到宋代才真正分開。白平和,長于健脾;蒼燥烈,長于燥。雖然蒼既能補脾,又能祛寒,更快地清除脾的邪。此外,蒼擅長將筋骨和皮表面的風驅逐出去,可以燥化痰、祛風、解表。蒼還能祛健脾,促進脾氣升淸作用。清之氣上升,滋養雙眼,使其更加明亮,所以長期服用仙湯還可以明目。

早在漢代,《神農本草經》就提到了大棗的功效,它可以安中養脾,助十二經脈,平胃氣,通九竅,補氣補津,治療中的不足、大驚、四肢沉重,并與百草配合使用。所以,加大棗和炙甘草能夠更好地補充脾胃的氣和津,炙甘草還能調和其他藥的作用,使它們共同發揮作用。

干姜有溫胃的作用,增強脾胃氣,對治療下寒有很好的效果。干姜與生姜不同,干姜溫,能夠溫暖肺中的寒氣。干姜和炙甘草能夠穩定中焦,保護脾胃的氣,因為肺是痰的儲存,脾是痰的源頭。

杏仁能夠祛痰止咳平,作為一種種子類藥,首先它能夠降氣,杏仁味道苦,苦能降氣,杏仁屬于肺經,可以使上行的肺氣下降,從而止咳平。在健脾的藥方中,為什麼要加止咳的杏仁呢?首先,杏仁的降泄作用有助于胃氣下降,杏仁質地比較潤,還有潤腸的作用,能夠通便。其次,從五行相生的關系來看,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脾為肺之母。脾胃虛弱也會影響肺臟,脾為痰的源頭,肺為痰的儲存。許多脾胃虛弱的人會出現痰過多導致咳嗽,所以加杏仁可以治療咳嗽的癥狀。

原方中鹽的用量偏大,不利于健康,所以改為用淡鹽水服用。鹽味咸寒,有收斂作用,進胃、腎、大腸經絡。鹽進腎經,能夠清熱引火下行,加強先天之本與后天之本的通,調和臟腑。整個方子以調理脾胃為主,同時也兼顧肺臟的調理,加強先天之本與后天之本的通,共同發揮“除寒、溫脾胃”的作用。正如書中所描述的,“常服延年,明目駐,輕不老”。

總之,脾胃對我們的健康非常重要,我們應該重視脾胃的保養。通過合理的飲食和適當的藥調理,我們可以維持脾胃的健康,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仙湯作為一種古方,有健脾護胃的功效,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所以,讓我們重視脾胃健康,保持的基礎和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