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心痛是一種辨證論治的疾病,需要從整出發,同時重視心的虛損和臟腑功能失調,以及痰濁、瘀、氣滯等標志癥狀。在治療過程中,我們應該綜合施治,同時兼顧標本。在治療標志癥狀時,痰的病理產應該特別重視。下面將對這個問題進行介紹:

我認為,痹的證候主要是由于上焦虛和邪上升而引起的。上焦虛主要指心和心氣的不足,導致循環不暢,屬于虛證,是疾病的本原因;而邪主要指痰濁、氣滯、瘀等,阻塞了脈絡,屬于實證,是疾病的標志。由于氣不振,邪就占據了上焦的位置,也就是指痰濁、瘀、氣滯等阻塞了脈絡,在上焦部位引發痹心痛。這種況屬于虛證和實證共存,虛實織,雖然治本以虛證為主是非常重要的,但對于痰濁、氣滯、瘀等標志癥狀也應該重視,因為它們已經為疾病的原因,并且與本證有著切的關系。在發作時,應以治療標志癥狀為主,同時兼顧治本,平時雖然治本為主,也要同時兼顧標本。

目前,對于氣滯和瘀已經得到了較多的重視,采用活化瘀的方法治療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對于痰濁的重視還不夠。經過幾十年的臨床實踐,我深刻會到痰濁與痹心痛之間的切關系,特別強調治療本證必須化痰。這里所指的痰是廣義上的痰,是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不僅僅指咳嗽咯痰(有形的痰)。我認為,西醫所說的化等疾病,如冠心病、高、腦管意外(中風)等與中醫的“痰”有關。這種痰被稱為無形的痰,它可能有三個來源:一是肺脾(胃)腎功能損,因為肺是貯藏痰的,肺的功能失調導致水不能正常分散,聚集形痰;脾是生產痰的源頭,脾的功能失調導致氣聚集形痰;腎虛不能控制水分,不能蒸發,也會聚集形痰,這種痰多為痰、寒痰。二是肝腎虛導致生熱,也可能生痰,這種痰多為痰熱。三是飲食不節,喜歡食用油膩、味道濃重的食,容易產生痰,古人有“油膩、味道濃重的食容易產生痰”的說法,這也屬于這種況。此外,抑、冒、風寒熱等外邪的侵襲,都會導致氣機不暢,臟腑功能失常,水停滯,也可能形痰。

綜上所述,治療痹心痛的辨證論治中,對痰濁的重要不能忽視。除了治本以虛證為主外,也要重視標志癥狀的治療。化痰是治療本證的關鍵,通過活化瘀和調理臟腑功能,使痰濁得以排出,從而達到緩解痹心痛的目的。同時,也應該注意調節緒,避免不良的飲食習慣,保持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