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有一句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福與禍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這是一種自然規律。今天要講述的病例,就是一個因禍得福的真實故事,也讓患者驚出了一冷汗。故事發生在2022年3月28號,70歲的李在吃棗的時候不小心將一顆很大的棗核吞了下去。起初并沒有太在意,以為棗核會順利通過消化道,然后被排出外。然而第二天早上,開始到咽部疼痛不適,明白棗核卡在了食管中。于是,家人想到了一種“江湖絕技”——吞饅頭,試圖將棗核順利咽下去。然而這個絕技并沒有起作用,反而讓更加痛苦,還浪費了兩個大饅頭,讓到非常難。無奈之下,李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醫院,尋求胃鏡醫生的幫助。市孟津人民醫院胃腸鏡室主任張校接診后,立即為安排了胃鏡手。在胃鏡檢查中,張主任發現食管中有一顆深深扎進前壁的3厘米棗核,于是他練地進行了轉位作,將棗核調整到與食管平行的位置,然后耐心細致地將棗核取出,手進行得非常順利。然而,故事并沒有結束。張主任了解到李70歲了,從未做過胃鏡檢查,于是他決定趁此機會好好檢查一下的胃,免費為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在觀察賁門部和胃底時,他驚訝地發現一大小約2.0*2.0cm的潰瘍樣病變,中央凹陷,有污濁白苔附著,邊緣黏凹凸不平,呈現出“蠶食樣改變”的特征。他意識到這并不是什麼好事。于是,他小心地取了組織樣本送到病理科進行檢查,兩天后,病理報告顯示為胃腺癌。由于是早期胃癌,通過手治療效果非常好,5年存活率應該在90%以上。拿到病例報告后,李兒非常激:“多虧了這次胃鏡檢查,多虧了細心負責的張主任,還有那顆棗核,我媽媽算是撿了一條命!”祝福李順利,長命百歲。

胃癌是一種臭名昭著的“啞癌”,80%的胃癌患者沒有明顯癥狀,而90%的患者在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胃癌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癥狀,或者癥狀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視。據可靠的數據,我國的胃癌現狀如下:超過80%的早期胃癌沒有明顯癥狀,每年新增病例68.9萬人,占全球的42.7%,每年死亡49.8萬人,占全球的47%,超過90%的患者在被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早期胃癌的確診率不足10%,綜合5年存活率不足30%。胃癌最早起源于胃的粘層,由于早期癌灶很表淺,對粘的損傷也不大,不會出,也很影響到消化功能,所以很出現癥狀。偶爾出現的腹脹、消化不良、胃痛等癥狀,患者可能會簡單地認為是胃炎、胃潰瘍、消化不良等,覺得忍一忍就會好。我們所說的早期胃癌,就是指僅限于粘的早期胃癌。如果能夠在這個時候發現,90%-97%的患者能夠完全治愈,而且大多數況下不需要進行開刀手,胃鏡下的治療就可以解決。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機,隨著癌細胞的不斷增,癌灶會越來越大,逐漸侵犯到層,穿漿層,進而引起脈管浸潤和遠端轉移,這就是進展期了。一旦發生臟轉移,那就是晚期了,5年存活率低于10%。胃鏡檢查是發現早期胃癌的金標準,胃鏡能夠發現1-2mm的微小癌,而CT必須大于2cm才有可能發現,之間存在著10倍的差距,也是生死的差距!胃鏡檢查可以發現胃底早期癌,而CT只能發現中晚期的胃癌。因此,CT通常不用于發現和診斷胃癌。此外,胃腸鋇餐X線造影對于浸潤型胃癌有獨特的診斷價值,適用于不愿接胃鏡檢查的患者。同樣道理,B超、核磁共振和PET-CT也不適用于診斷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只有胃鏡可以發現這種早期胃癌!那麼什麼時候開始做胃鏡呢?對于無癥狀的普通健康人,無論男,應在40歲之前開始做胃鏡檢查。而對于一些無癥狀的高風險人群,就需要提前進行檢查,比如30歲左右。這些高風險人群包括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居住在高發地區、有不良嗜好(如煙酒、腌漬食、燒烤食等)、患有久治不愈的胃潰瘍、胃癌前疾病(如息、萎胃炎、腸化、不典型增生、后胃等)。對于長期有消化不良、腹脹、胃痛、燒心、食減退等癥狀的人群,建議首選胃鏡檢查,以了解胃粘況。胃鏡檢查早已告別了“生不如死”的時代,現在有無痛胃鏡、經鼻舒適胃鏡和膠囊胃鏡可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