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壞死(ONFH)是一種致殘的骨科疾病,主要發生于30~50歲的中青年人群。近年來,ONFH在我國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據報道已有超過182萬人患病。未經有效治療的ONFH中,約80%的患者在1~4年后會進展到骨頭塌陷,進而導致髖關節炎并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目前,對于ONFH的治療尚未形針對病因的特異方法,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幾乎了唯一的選擇。然而,對于年輕患者而言,置人工髖關節可能無法使用一生,需要進行多次手,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和經濟力。因此,保留患者自髖關節、延緩甚至避免關節置換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與社會價值,也是ONFH治療發展的方向。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何偉教授提出了骨頭壞死“圍塌陷期”的新概念和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法包括髓芯減、壞死病灶清除、松質骨粒打植骨和異腓骨螺釘支撐,簡稱為“微創打支撐植骨”(MIBG)。后結合康復和中藥治療,這種治療方法可以使大部分年輕患者達到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延緩骨關節炎進程、推遲甚至避免人工關節置換的目的。

然而,MIBG作為一種保髖式,雖然手作簡便,但對手適應癥的把握仍然是一個難題。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回顧接MIBG聯合中藥治療并獲得長期隨訪的ONFH病例,研究手適應癥選擇與保髖療效之間的關系,以及“圍塌陷期”理論在臨床保髖治療中的指導意義。通過客觀分析研究結果,可以為“圍塌陷期”ONFH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

骨頭壞死的歷史沿革方面,早在1835年,法國解剖學家Cruveilhier就在其著作中記錄了骨頭變形這一創傷的晚期并發癥,并推測是由管損傷引起的。隨后的研究逐漸深,人們對骨頭壞死的病因、病理、診斷和治療有了更深的了解。據國際骨循環學會和國骨科醫師學會的描述,ONFH是由于骨頭供中斷或損,引起骨細胞及骨髓分死亡及隨后的修復,繼而導致骨頭結構改變,骨頭塌陷,關節功能障礙的疾病。

骨頭壞死的病因研究方面,創傷和非創傷因素被認為是主要原因。創傷因素包括骨頸骨折、髖臼骨折和髖關節位等,而非創傷因素主要包括糖皮質激素的應用和乙醇攝。近年來,對于非創傷ONFH,還發現了與傳易、鐮狀細胞病、自免疫疾病等因素的相關。然而,ONFH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細胞學說、骨機制學說和骨外機制學說上。

在藥治療方面,抗凝劑、他汀類藥和維生素E、K2等被認為是預防和治療ONFH的有效藥。然而,對于雙磷酸鹽的治療效果仍存在爭議,且存在潛在的嚴重副作用。因此,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和正確把握治療時機對于提高保髖功率與可重復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骨頭壞死的治療方法與發展方向是保留患者自髖關節、延緩甚至避免關節置換,而非創傷ONFH的治療方法如MIBG也在研究中得到了廣泛關注。通過進一步研究手適應癥選擇與保髖療效之間的關系,可以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并推該保髖治療方案的推廣,為廣大患者帶來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