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和肝化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并且通常是慢疾病,難以迅速治愈。裴正學教授通過數十年的臨床實踐,總結了許多驗方和效方,結合與同行、學生以及家傳經驗的流學習,今天將與大家分其中幾個筆記。

治療肝區疼痛的經驗

1977年12月25日,柴胡疏肝散被用作治療肝區疼痛的主方。然而,在患者出現熱象或虛證候時,這個方劑的作用常常到限制。我最近治療乙肝患者的肝痛時,將此方與楊氏家藏方合方,并加金鈴子散和丹參飲,取得了顯著效果。可見,這個方劑與寒涼藥的配合可以提高治療效果。包括柴胡、枳殼、白芍、郁金、甘草、川芎、香附、龍膽、茵陳、山梔、當歸、佛手、黃、牡蠣、紅花、延胡索、川楝子、丹參、木香、草豆蔻、焦白、金銀花和陳皮。據黃文東醫案,治療胃脘脹痛的方劑通常包括當歸、白芍、延胡索、郁金、青皮、柴胡和枳殼等分。可見,治療氣分之痛需要加分之藥才能取得效果。分之藥常用的包括當歸、白芍、延胡索和郁金;氣分之藥通常使用青皮、柴胡和枳殼等。此外,白蒺藜辛苦微溫,肝經,對于肝郁氣結引起的疼痛非常有效,因此肝區疼痛的患者常常可以使用它。

肝炎一得

1978年2月10日,岑鶴齡老中醫在廣東省中醫院以其善治肝病而聞名于南方。他認為肝屬木,主宰相火,火易傷,所以肝病多為虛。治療肝病應以補為首要方法。然而,有很多補的藥可供選擇,應該使用哪種呢?《金匱要略》指出:“治肝病,應該使用酸。”據這個經文,治療肝病的藥應該不忘酸收斂的品味,因為酸味可以化。基于此,岑氏主張使用枳實、五味子、貞子、酸棗仁、白芍、何首烏、枸杞子、山茱萸、當歸、柴胡、公英和丹參。口訣是:實五兒棗白首,杞山胡公歸麥參。

肝癌去痛方

1985年2月20日,胡安邦醫生提供了治療肝癌患者肝痛的方劑。組包括當歸、白芍、生地黃、地黃、桃仁、紅花、枸杞子、花、甲、牡蠣、土鱉蟲、全蝎末。水煎服用,每天1劑。我使用這個方劑治療肝癌患者的肝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我將它記錄下來。口訣是:桃紅四三對藥,服用肝痛暫可歇。

肝炎又一方

1985年9月6日,顧惠民教授提供了治療慢肝炎的另一個基本方劑,包括蒼、黃柏、牛膝和生薏苡仁。重時可以加茯苓,熱重時可以加山梔,脅痛時可以加姜黃,虛時可以加地黃、貞子、墨旱蓮和丹皮,瘀時可以加丹參、三棱和莪,脾虛時可以加太子參、大棗和山藥,鼻衄時可以加山梔和仙鶴草。以上加減治療肝炎(慢遷延肝炎、慢肝炎)的療效達到78.9%。

家父裴慎先生治療肝化的兩個方劑

1986年7月1日,裴慎先生提供了兩個治療肝化的方劑。方劑一包括生牡蠣、澤瀉、海藻、茯苓、豬苓、桂、蒼、車前子、白茅、地枯蘿、葫蘆、蠶繭、茵陳、丹參、桃仁、枳殼、香附、大棗和禹功丸。水煎服用,每天1劑。適用于肝化失代償期伴有大量腹水的患者。方劑二包括黨參、白、茯苓、陳皮、柴胡、枳殼、當歸、白芍、澤瀉、莪、丹參、郁金、薄荷、生牡蠣、醋鱉甲、車前子、焦山楂、神曲、炙甘草和金櫻子。水煎服用,每天1劑。適用于肝化失代償期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伴有嚴重消化不良的患者。

治療肝化腹水的利水方

1989年5月26日,張建學生來信稱:治療肝化腹水,可以使用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的方劑。方劑包括蓯蓉、綠礬、大棗、香附和麥芽。前三味(大青)在砂鍋中炙煮,待煙出后加香附和麥芽的細末,制面糊狀,每天1次,每次服用20丸,以黃酒為引。張生表示,患者服用這些藥后,尿量增多,腹水完全消失,期間未使用其他利尿藥,僅靜脈滴注白蛋白。這個方劑的主要藥是綠礬,它有酸且寒肝和脾經,《日華子本草》認為它有燥和補的作用。該藥含有大量的硫酸亞鐵,還含有銅、鈷、鎂、鋅等元素。這種藥不是膽礬,沒有催吐作用。香附可以行氣,大棗可以補氣,蓯蓉可以壯,這三種藥一起可以增加利水的效果。水之也,是虛的結果。麥芽的作用在于消食健脾,因為脾主運化水,脾功能良好才能使水谷流通,敷布全

肝炎肝痛的治療經驗

1992年8月12日,我治療了一個肝炎肝痛長期不愈、百藥無效的患者。方劑包括當歸、白芍、白、茯苓、柴胡、黃芩、桂枝、干姜、牡蠣、天花、枳實、木香、黃連、青皮、香附、三棱、莪桂、姜黃、延胡索和川楝子。水煎服用,每天1劑。服用10劑后,疼痛停止。這些是我得到的治療肝炎肝痛的經驗。

好書推薦:中西醫結合大家“筆記”臨證醫學著作

這本書是中西醫結合名家裴正學教授的臨床筆記,記錄了他在1977年至2007年期間關于醫學的點點滴滴。全書收錄了1000多個論題,包括用藥心得、名醫驗方、典型病例、功經驗總結、治療效果反思以及對經典的解讀與傳承等。涉及中西醫學的各個科室,包括科、外科、婦科、兒科、五科和皮科,也涉及西醫學的實驗研究、分子生學和傳基因學等。這本書就像是一座中西醫知識寶庫,隨手翻閱都會有驚喜和收獲。它不僅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了裴正學教授的臨床經驗,還涉及中醫經典、西醫理論、實驗研究、臨床驗方和西藥新藥等方面的容。深淺出,富有啟發,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西醫學領域幾十年來的學進展和思維變遷。這是一本珍貴的醫學史料,是名老中醫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備注:本文僅作為知識分,不構對任何藥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要,請咨詢和聯系正規醫療機構。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容選自《裴正學醫學筆記》(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裴正學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圖片來源于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