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屬于溫里藥,是一種樟科常綠喬木植桂的干燥樹皮(干皮或枝皮)是藥用部分。主要產地包括廣西、廣東、云南等地。在大暑節前將樹皮割裂,立秋后剝離,刮去栓皮,然后進行理。據品質的不同,可以加工多種規格,常見的有企邊桂、板桂、油板桂、桂通等。其中,企邊桂是最佳的品種,可以生用。桂還有其他的方用名,包括桂心、桂皮、油桂和桂。味歸經方面,桂的味為辛、甘,有熱。歸屬于腎、脾、心和肝經。

有多種功效和主治作用。首先,它是純之品,可以補充命門之火,引火歸元,增強氣,消除寒。因此,桂有補火助、散寒止痛、溫通經脈等功效。其主要應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補火助:適用于腎不足、命門火衰導致的微寒肢冷、腰膝弱、痿、尿頻以及脾腎衰引起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癥狀。治療腎不足、命門火衰的證候時,常常與附子、地、山萸等藥一同使用。如果治療脾腎衰的證候,可以配合附子、黨參、白、干姜等藥使用。對于下元虛冷、不制、虛上浮、上熱下寒等癥狀,如面赤、虛、汗出、心悸、失眠、脈微弱等,使用桂可以引火歸元,常常與山萸、五味子、人參、牡蠣等藥一同使用。

2. 散寒止痛:適用于脘腹冷痛的癥狀。可以單獨使用桂研末酒沖服,也可以配合當歸、高良姜、吳茱萸等藥一同使用。

3. 溫通經脈:適用于寒痹痛、寒滯經閉痛經以及疽等癥狀。治療痹痛時,常常配合羌活、秦艽等藥使用。治療閉經、痛經時,常常配合當歸、川芎、玄胡索等藥使用。治療疽時,常常與炮姜、麻黃、鹿角膠等藥一同使用。此外,桂還可以用于氣兩虛的況,通常量的桂與補益氣的藥一同使用,以促進氣生長。

在使用桂時,每次用量為2~5克,最好是煎劑后下。也可以將桂研末沖服,每次1~2克,或者制丸劑。需要注意的是,虛火旺、里有實熱、熱妄行以及孕婦忌用桂。

桂類似的藥還包括桂枝,兩者都來自于桂樹,但是桂是桂樹的樹皮,而桂枝是桂樹的枝。它們都有溫營、助氣化、散寒凝的作用。不同的是,桂枝的作用較為緩慢,主要用于發表散寒,主要作用在上行和同經脈方面。而桂的作用較為強烈,主要用于溫里祛寒,主要作用在下焦和補腎方面。因此,附子和桂這兩種藥常常相互配合使用,因為它們都有補火助、散寒止痛的功效。附子有辛熱燥烈的特點,是回救逆的重要藥;而桂的作用較為緩慢,但是可以引火歸元,溫通經脈,鼓舞氣生長。

桂的藥分主要包括揮發油(桂皮油)、鞣質、粘質和樹脂等。其中,桂皮酸醛是主要的揮發油分,還含有量的乙酸桂樹脂和乙酸本丙脂。從藥理的角度來看,桂皮醛有明顯的鎮靜、鎮痛作用,而桂皮油對胃腸有緩和的刺激作用,可以增強消化機能,排除消化道積氣,緩解胃腸痙攣疼痛。此外,桂還有擴張管的作用,可以增強循環。

以上容摘自楊永良主編的《中藥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