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是一位長期患有高的老年患者。最近,他發現自己在早餐后容易出現頭暈和犯困的況。一開始,他以為這可能是起得太早或者睡眠不好所導致的,沒有太在意。他只需要在沙發上稍微休息一下就能恢復過來。然而,有幾次他居然在剛吃完早餐后趴在餐桌上睡著了,即使家人喊他也不醒。這才引起了他的警覺,他開始懷疑這是否是由于過低引起的癥狀。結果,他去醫院做了檢查,醫生告訴他這正是低發作了!像老王這樣的況在老年高患者中非常常見,被醫學界稱為“餐后低”。本文將探討餐后低的危害、自我評估方法以及正確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普通人群中,餐后低發生的概率接近3%;而在需要家庭護理的老年人中,發生概率接近40%。盡管餐后低在理論上很常見,但由于其癥狀不典型且呈一過發作,經常被忽視。然而,餐后低的危害是不容忽視的,尤其對于老年人群而言。首先,餐后低是心梗死、腦梗塞等心腦管事件以及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其次,餐后低可以導致多種流不足,與高引起的靶損害共同損害臟功能。此外,餐后低引起的頭暈、乏力和嗜睡會明顯增加老年人跌倒和骨折的風險。因此,對于家中有老年高患者的朋友們來說,必須對餐后低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

雖然餐后低的癥狀容易被忽視,但只要我們掌握正確的方法,完全可以通過自我監測來識別出來。目前,醫學界認為餐后低的診斷有三條標準,只要滿足其中任意一條即可確診。第一條是餐后2小時,收相較于餐前降低20mmHg或以上;第二條是餐前收在100mmHg以上,而餐后收下降到90mmHg以;第三條是值測量不滿足上述兩種況,但在餐后兩小時出現明顯的頭暈、暈厥等癥狀,并且與進餐有明確的關聯。建議所有老年高患者都應該找機會在家進行自我監測,觀察是否出現餐后低況。據臨床觀察,早餐后發生餐后低的概率最高,因此以早餐為主進行監測。當然,午餐和晚餐也有可能發生,可以使用類似的方法進行測量。一般來說,在用餐前的空腹狀態下先測一次作為基準參考值。然后,從吃第一口食開始計時,每20分鐘或半小時測一次,直到餐后2小時。在餐前和餐后的每個測量時間點,最好測量至兩次,然后取平均值記錄,這樣更準確。最后,建議連續監測3-7天。因為即使存在餐后低況,也不是每次都能測量出來,所以多測幾天更安全。

如果經過觀察,發現可能存在餐后低問題,接下來就是要做好預防和治療工作。臨床上,餐后低的防治主要依靠自我調節和生活方式的干預。首先要控制食類型,研究發現,高碳水化合如米飯、饅頭、粥等更容易引起下降。適當減這類食的攝量,增加優質蛋白和富含膳食纖維的食,有利于減餐后低的發生。其次,注意不要吃得過飽。吃得越飽,食在胃腸道的停留時間越長,刺激胃腸道吸取流的程度也越大。胃腸道吸取的流增多,供應大腦和心臟的流就會減,這可能是導致餐后低的原因之一。另外,在用餐前適度飲水可以刺激激素水平的升高,這些激素有助于維持穩定,從而降低餐后低的發生風險。最后,適度進行餐后運,如散步,可以增加心率和心臟每搏輸出量,有助于維持餐后穩定。但是要注意不要過量運,過量運在餐后是不太好的。如果上述方法無法有效控制餐后低發作,可能需要咨詢醫生,調整降藥的使用時間。對于經常在早餐后發作餐后低的患者,可以考慮將降藥的服用時間從早上改為下午或晚上。最后,再次強調,建議所有的老年高患者都在家自我監測是否出現餐后低發作。餐后低常常容易被忽視,但是危害不小,大家務必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