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一個治療耳鳴耳聾的位,它就是頗神奇的翳風。雖然本文不長,但對于對翳風興趣的朋友們來說,認真閱讀一下仍然是很有意義的。如果你有相關經驗,也歡迎在評論區分

翳風是屬于三焦經的位,同時也通于足膽經。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針灸大家皇普謐在《針灸甲乙經》中首次有明文記載。翳風的位置在那個年代就已經相當明確了。《針灸甲乙經》中記載:“翳風,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之會。”即使歷經千年,時間并沒有磨滅它的痕跡,反而在歷史長河中作為一個確有療效的位廣為流傳。現代中醫教材《針灸學》更加明確了它的定位,指出翳風位于耳垂后方,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因此,現在我們要找到該位是非常容易的。只需要將頭偏向一側,然后將耳垂下,凹陷即為該位。

事實上,翳風的名字已經了它的功效。《說文解字》中解釋道:“翳,華蓋也。”翳即遮蔽之意,又指羽制作的華蓋。而風則指風邪。所以翳風就是一個可以遮蔽風邪的位,加上它的位置,這也告訴了我們它有祛風通耳疏絡的功效。或許很多人不相信中醫位,不相信一個小小的按點能起到相應的作用。但事的存在即合理,一個歷經千年時間考驗而能流傳下來的位肯定是有其用的。各個時代的中醫大咖的相關著作便是最好的證明。南北朝時期皇普謐的《針灸甲乙經》記載:“聾,翳風及會宗下關主之。”元代醫學名家王國瑞的《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記載:“耳聾氣閉痛難言,須刺翳風始痊。”明代中醫大家楊繼洲在著作《針灸大》中同樣記載:“翳風主耳鳴耳聾。”因此,翳風作為治療耳鳴耳聾的位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是值得相信的。

如果非要深究翳風有祛風通耳疏絡的原因,我們需要從位所屬經絡和位置說起。翳風屬于三焦經,是三焦經和膽經的。因此刺激該位可以有效調暢三焦與膽經的經氣,起到祛風通絡的效果。中醫認為三焦經和膽經都繞耳而行,而翳風位于耳后。據中醫針灸的經之所過治之所及原理以及近治原則,翳風對于耳部疾患的治療意義已經不言而喻。

翳風的治療方法很多,包括針刺法、艾灸法、按推拿法等。但對于大家而言,按療法應當是最簡單、便捷、安全可靠的治療手段。首先需要準確找到位,然后用拇指或手指尖稍微用力按翳風1-2分鐘,然后順時針方向位3-5分鐘即可起效。以位周圍到酸脹為宜。

翳風的介紹就到這里。耳鳴耳聾疾患相對復雜,有時很難達到相應的治療效果。因此,在原有治療方法之上,了解一種輔助治療手段總是有意義的。需要提醒的是,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文章容不能直接作為任何健康干預的依據。部分文案、封面及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