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外科學雜志》(影響因子15.3)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為《在子宮癌中使用經道單孔腹腔鏡行前哨淋結活檢的效果:一項前瞻多中心隊列研究》。這篇論文是由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婦產科王延洲教授團隊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孫力教授團隊共同完的。研究證實,經道自然腔道鏡手在子宮癌治療后,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后并發癥和疼痛,并為這類婦科惡腫瘤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式。

王延洲教授介紹說:“在治療早期子宮癌時,以往多孔腹腔鏡、單孔腹腔鏡和機人輔助下腹腔鏡手是主要的方式。”然而,盡管這些手是有效的,卻對患者造了較大的創傷,不利于后康復。后來,一些婦科醫生嘗試使用式手治療早期癌,但由于該手無法評估盆腔淋結,因此難以得到廣泛認可。

王延洲教授解釋道:“與這兩種手相比,經道自然腔道鏡手在理論上結合了式手和腹腔鏡手的優勢,既延了微創理念,又能實現盆腔淋結的確評估與切除。”然而,如何驗證該手在臨床應用中的安全和有效為一個新的問題。

為了證明經道自然腔道鏡手的安全和有效,王延洲團隊于2017年8月開始嘗試對子宮癌患者進行治療,并在2021年對74例接過該手的患者進行了回顧隊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經道自然腔道鏡手的效果與傳統腹腔鏡手相當,有無腹部切口、瘢痕、住院時間短和圍期并發癥等優勢。

為了進一步確定經道自然腔道鏡手在子宮癌全面分期手中的安全和有效,王延洲教授與孫力教授團隊合作,選取了120例早期子宮癌患者進行研究。他們讓這些患者分別接道自然腔道鏡手和多孔腹腔鏡手,并通過對比后疼痛評分、中位住院時間等數據,進一步驗證了經道自然腔道鏡手的安全和有效

王延洲教授表示:“在這120例早期子宮癌患者中,57例接了經道自然腔道鏡手,63例接了多孔腹腔鏡手。”通過比較患者況,他們發現接道自然腔道鏡手和多孔腹腔鏡手的患者的前哨淋結檢出率、中出量和手時間沒有明顯差異。而接道自然腔道鏡手的患者后疼痛評分和中位住院時間均于接多孔腹腔鏡手的患者,這證實了經道自然腔道鏡手在子宮癌治療后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后并發癥和疼痛。

未來,西南醫院婦產科將加大對接道自然腔道鏡手的子宮癌患者的回訪力度,以了解手患者的長期預后況,提高子宮癌患者的治愈率,并為醫院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王延洲教授是西南醫院婦產科的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導師。他主要從事婦科腫瘤微創治療和盆底功能障礙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他擅長單孔腹腔鏡和vNOTES下各類婦科疾病的手治療,并開創了“筷子法”單孔腹腔鏡技。他先后主持了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1項重慶市社會事業與民生保障科技創新專項課題,并獲得了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他發表了11篇SCI論文,并參與編寫了《Approachesto Hysterectomy》和《婦科腫瘤腹腔鏡手學》等專著。

孫力教授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的婦科主任、主任醫師和碩士研究生導師。他擅長宮頸癌、卵巢癌和子宮癌的手及放化療綜合治療,尤其擅長疑難復雜的手、經臍、經道單孔腹腔鏡手和機人手。近三年來,他牽頭負責了省市科創委及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項目20余項,并發表了20余篇SCI和中華系列核心期刊論文,編寫了10余項指南共識,包括《婦科經道自然腔道鏡手專家共識》、《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腫瘤NOSES技應用》和《中國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專業委員會卵巢惡腫瘤診斷與治療指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