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是一種常見的病證,在歷代醫家中有不同的解釋,但仍然存在一些爭議。《傷寒論》中提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者,名曰結。”然而,文章并未明確說明疼痛發生在哪個部位,僅僅提到了“按之痛”,這仍然不夠詳細。而在該書的另一條中,明確指出結證的疼痛部位在“心下至腹”,并提到了以大陷湯為主要治療方劑的況,可以推斷這是一種“大結”。另外一條則提到了“小結”,病名明確指出了疼痛部位在心下,按到疼痛。綜上所述,結證可以分為大結和小結兩種。前者的疼痛范圍較大,質較重;后者的疼痛范圍較小,質較輕。因此,將前者稱為“大結”,后者稱為“小結”。治療大結的主要方劑是大陷湯,治療小結的主要方劑是小陷湯。

為什麼將這些方劑稱為陷湯呢?《傷寒論》中提到:“表未解也,醫反下之,數變遲,膈巨痛,胃中空虛,客氣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陷,心下因,則為結,大陷湯主之。”由此可知,陷,導致膈結聚,是結的主要病機,因此主方被稱為陷湯。結證是陷、熱的表現,《傷寒論》中提到:“病發于而反下之,熱因作結”,這進一步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治療結證的方法應當以寒涼下降為主,無論是大陷湯還是小陷湯,都以寒涼藥為主要分,這符合其治療原理。

大陷湯的組包括大黃、芒硝和甘遂;小陷湯的組包括瓜蔞、黃連和半夏。前者的藥較猛烈,適用于大結;后者的藥較平和,適用于小結。筆者曾使用大陷湯治療滲出炎,使用小陷湯治療干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由于大結常伴隨心下至腹的脹痛,因此嘗試使用該方劑治療部分腸梗阻也取得了有效的治療效果。而小結常表現為心下按到疼痛,因此嘗試使用該方劑治療萎胃炎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大陷湯中加葶藶子和杏仁制丸劑,命名為大陷丸,用于治療結時出現的“項亦強,如痙狀”。方劑中加葶藶子和杏仁,有行痰利水和鎮咳祛痰的作用,顯然增強了對中水痰的作用,適用于滲出炎類疾病,以丸劑服用,旨在緩慢治療,適用于慢滲出炎。

對于心下至腹的脹痛,不適合使用該丸劑。大結證的特點是“心下至滿而痛不可近”,還有“心下痛,按之石者”,這些癥狀除了腸梗阻之外,也可能是胃穿孔、急炎等疾病的表現。因此,單獨使用大陷類藥可能無法有效治療這些疾病。正如《傷寒論》中所說:“結證悉,煩躁者死。”“結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這說明了結證的嚴重。本文摘自《裴正學醫學經驗集》,裴正學在書中總結了自己的臨床經驗,并提出了一些治療結證的方法和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