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之前寫過一篇關于糖尿病前期的文章,但因為一些個人問題,被限流了。今天我來重新總結一下關于糖尿病前期的一些真相,以及逆轉糖尿病前期的膳食方式。糖尿病前期是指介于正常糖和糖尿病之間的一種中間代謝狀態,按照國的診斷標準,在空腹糖在6.1-6.9mmol/L,以及餐后2小時糖在7.8-11.0mmol/L時,被認為是糖尿病前期。然而,很多人對于糖尿病前期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只是糖稍微高一點,稍微控制一下飲食就可以。因此,很多人忽視了這種代謝疾病的重要。今天我列出了5個事實,希每個年人都能重視糖尿病前期。

據2010年中國慢病監測暨糖尿病專題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為11.6%,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50.1%。也就是說,每2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人是糖尿病前期。另外,在2020年發表的一項涉及75880名18歲以上的中國大陸人口的研究中,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分別為12.8%和35.2%。無論是50.1%還是35.2%,這些數字都非常令人擔憂。更令人不安的是,糖尿病前期幾乎沒有任何癥狀,而且人們對于這種代謝疾病的認識非常低,一般只有通過有針對的篩查才能確診。

現在很多人只關注空腹糖,而忽視了餐后糖的重要。事實上,空腹糖往往滯后于餐后糖,也就是說,當餐后糖高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后,空腹糖才開始升高。我見過很多空腹糖在6.1mmol/L以下,但餐后2小時糖卻在7.8mmol/L以上,甚至在11.1mmol/L以上的人群。如果你年齡在40歲以上,并且符合以下任何一項條件,我建議你檢查一下是否有糖尿病前期的風險:父母一方有2型糖尿病、腰圍過大(男>90cm、>85cm)、BMI≥24、甘油三酯偏高、高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

如果你不想去醫院,可以在家自行進行一個簡單的測試。用100克生白面制作150克白饅頭,然后在5分鐘吃完,然后測量餐后2小時的糖水平。雖然這只是一個參考,但相對于正常進食后監測餐后糖,這個測試更加準確。

從整上預測,糖尿病前期每年有5-10%的概率發展為2型糖尿病。而從個層面預測,每個糖尿病前期的人在5年有35-50%的概率發展為2型糖尿病。更加嚴重的是,據一項發表在《柳葉刀》上的研究,如果不糾正生活方式,20年發展為2型糖尿病的概率為93%。可以說,在20年的時間范圍,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糖和傳有一定的關系,但更主要的因是不良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全天候進食過多的制碳水化合,沒有相應的運強度,導致糖和胰島素水平快速升高,并快速下降,引發糖過山車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細胞表面接收胰島素信號的會減損,對胰島素失去敏。為了降低糖水平,胰島β細胞不得不釋放更多的胰島素。直到分泌最高量的胰島素也無法平穩糖時,糖尿病前期就會出現。事實上,據人代謝異常的先后順序來看,一般胰島素水平會先升高,糖才會升高。因此,對于一個高甘油三酯、胖的人來說,即使糖正常,也可能存在胰島素抵抗。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遠遠不止糖尿病本。剛才提到的胰島素抵抗幾乎是所有慢疾病的共同發病基礎。例如,高胰島素水平會導致容量和升高,脂肪細胞胰島素抵抗會引發高脂,高胰島素癥會導致高尿酸。更嚴重的是,糖尿病前期還會直接增加心管疾病的風險。換句話說,一個糖尿病前期的人,在幾年后可能沒有患上2型糖尿病,卻出現了心管疾病。因為引發糖代謝紊的慢炎癥、氧化應激和胰島素抵抗也是心管疾病的因。

總之,當出現胰島素抵抗時,就是進行干預的最佳時機。如果不幸已經出現糖尿病前期,那麼積極干預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可以嘗試低碳飲食(對于胖者來說)、地中海飲食,配合抗阻運,并增加攝富含維生素、礦質、膳食纖維和多酚的食材,如西蘭花、大蒜、丁香、薄荷、菌菇、洋蔥、番薯葉、藍莓、草莓、蘋果、李子、卷心菜、堅果、原制酪、可可等等。這些措施能夠極大地幫助逆轉糖尿病前期。

在關注小禾的同時,每天都能學到不同的營養小知識。需要注意的是,本賬號發表的容僅用于信息分和學習,不能直接作為任何健康干預的依據。

參考資料:

1.https://endo.cma.org.cn/news_show.asp?id=460.html

2.Li Y, Teng D, Shi X, Qin G, Qin Y, Quan H, Shi B, Sun H, Ba J, Chen B, Du J, He L, Lai X, Li Y, Chi H, Liao E, Liu C, Liu L, Tang X, Tong N, Wang G, Zhang JA, Wang Y, Xue Y, Yan L, Yang J, Yang L, Yao Y, Ye Z, Zhang Q, Zhang L, Zhu J, Zhu M, Ning G, Mu Y, Zhao J, Teng W, Shan Z.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mainland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 BMJ. 2020 Apr 28;369:m997. doi: 10.1136/bmj.m997. PMID: 32345662; PMCID: PMC7186854.

3.Simopoulos AP. An Increase in the Omega-6/Omega-3 Fatty Acid Ratio Increases the Risk for Obesity. Nutrients. 2016 Mar 2;8(3):128. doi: 10.3390/nu8030128. PMID: 26950145; PMCID: PMC4808858.

4.李偉, 張平, 王金平, 等. 中國大慶糖尿病預防研究中生活方式干預對預防糖尿病的長期影響——20年隨訪研究 [J] . 中華科雜志,2008,47( 10 ): 854-855.

5.Li G, Zhang P, Wang J, Gregg EW, Yang W, Gong Q, Li H, Li H, Jiang Y, An Y, Shuai Y, Zhang B, Zhang J, Thompson TJ, Gerzoff RB, Roglic G, Hu Y, Bennett PH. 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a 20-year follow-up study. Lancet. 2008 May 24;371(9626):1783-9. doi: 10.1016/S0140-6736(08)60766-7. PMID: 18502303.

6.Kurihara O, Takano M, Yamamoto M, Shirakabe A, Kimata N, Inami T, Kobayashi N, Munakata R, Murakami D, Inami S, Okamatsu K, Ohba T, Ibuki C, Hata N, Seino Y, Mizuno K. Impact of prediabetic status o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 multivessel angioscopic study. Diabetes Care. 2013 Mar;36(3):729-33. doi: 10.2337/dc12-1635. Epub 2012 Dec 5. PMID: 23223344; PMCID: PMC3579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