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法被認為是養生功中最基礎的練習方法之一,其核心在于放松和找平衡。而在找平衡這一方面,通過站樁練習可以更好地掌握細微之。大拳宗師王薌齋對樁功進行了深研究,但對于初學者來說,他的高級標準并不一定適用。相比之下,學習王薌齋的弟子可能會給初學者帶來更多啟發。其中,于永年老師是王薌齋的一位非常特殊的弟子。他在1944年開始跟隨王薌齋學習大拳,并在1953年首次使用站樁法治療慢病。他最獨特的貢獻在于將站樁功與道德經哲學結合,并試圖通過現代科學解釋站樁功法的原理。雖然用現代科學解釋中國古養生法并不完全準確,但卻為現代人提供了一種理解和信心的基礎。于永年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了“第二隨意運”的概念,指出站樁通過逐步訓練休息的收,是一種更深層次的運。他還提到,腳部支撐點的變化會對站樁產生不同的強度和效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通過練習中腳步支撐點的變化,我們也可以更好地把握“樁功平衡”的細微之

首先,于永年將腳位分為四種,每種腳位對平衡和運量都有不同的影響。第一種是外八字腳位,適合初學者,這種腳位最容易平衡,運量最小,也最容易掌握。第二種是平行腳位,也稱為二字形腳位,兩腳平行或低于20度外擺,平衡難度增加,需要一定的訓練,同時運量也增大。第三種是斜步腳位,相當于外八字腳位的變化,一只腳向前邁一步,平衡難把握,運量更大,但也更容易會到重心的變化,是練習平衡的好腳位。第四種是反步腳位,最難把握,運量最大,平衡也最難掌握。相當于二字形腳位,一只腳前邁一步,然后腳掌向外扭轉,與雙肩0-30度,這種腳位需要較高的平衡能力。

其次,腳步支撐點的變化可以訓練平衡,并增加運量和難度。初學者一般采用腳心部作為支撐點,這樣最容易把握平衡。但初學者往往難以完全通過腳心支撐,容易前后搖晃。要做到穩定的腳心支撐,可以先立正時保持平穩,然后部下坐,找到平衡,重心在腳心。這是基本的平衡訓練方法,可以有效地完八段錦等導引的拉作。如果想更明確地腳心支撐,可以在腳心墊上放置小沙袋,讓腳掌和腳跟輕微著地。如果想進一步訓練,可以嘗試腳掌部支撐。這時需要將腳跟離地,全中心的垂線支撐點落在腳掌上。初學者可以使用斜坡、小沙袋等方式提高腳跟,但不要嘗試使用高跟鞋、臺階或磚塊等。腳掌支撐會導致前傾,平衡較難,大和小會加強收,運量增加。初學者可能會張,但通過訓練,會逐漸放松,也會更平衡。最難的是腳跟部支撐,可以先部下坐,腳掌和腳著地,后靠,重心落在腳跟上,腳掌輕微力。然后逐步將重心后移,幾乎不用力用腳掌支撐。這種平衡難度最大,運量也最大。實際上,我們可以通過有意改變支撐點從前到后的變化來降低難度,以平衡的轉換。通過腳底支撐點的變化,同時保持平衡,就能夠打好找平衡這個基礎。然后再進行一般的養生導引練習,就會更得心應手。

總結來說,如果我們用心會八段錦等養生導引功法的練習過程,會發現每一式從預備式到完都是在尋找平衡,并達到平衡的過程。如果作始終保持平衡狀態,那麼心境也會在一種平和的連續中。這樣,所謂的“心息”相依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