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是一種龍膽科的多年生草本植,包括秦艽、麻花秦艽、秦艽和小秦艽四個品種的。它主要產于河南、甘肅、蒙古和陜西等地,春季和秋季是采挖的最佳時期,采挖后需要清洗去除泥沙。前三種秦艽還需要進行堆積理,直到心變為黃紅后,再去除蘆切片曬干,用于藥用。

秦艽在中醫藥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它的味苦、辛,微寒,歸屬于胃、肝和膽經。它有祛風除、舒筋活絡的功效,被稱為“風藥中之潤劑”。無論是風痹痛、筋脈攣急還是肢節痠痛等癥狀,秦艽都可以作為治療的選擇。對于風痹痛,不論是新久、偏寒還是偏熱,都可以與桑寄生、獨活、細辛、防風等藥一起使用。對于偏熱的況,可以與防己、知母、忍冬藤等配伍使用;對于偏寒的況,可以與獨活、羌活、桂枝、附子、威靈仙等藥一起使用。

此外,秦艽還有除蒸退熱的功效,適用于骨蒸熱的況。常常與地骨皮、青蒿、鱉甲、知母等藥一起使用。對于小兒疳熱,常常與胡黃連、使君子、檳榔等藥一起使用。此外,秦艽還可以利退黃,適用于熱黃疸的況,可以與茵陳蒿、金錢草、梔子等藥一起使用。

使用時,一般可以將5至10克秦艽煎服。但需要注意的是,氣虧虛或虛寒的人忌服秦艽。

據《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和《本草綱目》的記載,秦艽主要用于寒熱邪氣、寒風痹和肢節痛等癥狀的治療。此外,研究發現,秦艽中含有秦艽生堿甲、秦艽生堿乙、秦艽生堿丙、揮發油和糖類等分。藥理研究證明,秦艽有鎮靜、鎮痛和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是通過對神經系統的間接影響,促使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強,從而增加皮質激素的分泌。與水楊酸相比,秦艽的抗炎作用更強。

總之,秦艽作為一種抗風有祛風除、舒筋活絡、除蒸退熱等多種功效。它在中醫藥中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用于治療風痹痛、筋脈攣急、肢節痠痛等癥狀。使用時需要注意使用劑量和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