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檢報告中出現了“肺結節”這個詞匯,引起了許多患者的焦慮。人們擔心這可能是肺癌,是否需要手,如果結節是良的,手是否就是多此一舉。由于擔心,甚至有些人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然而,最近我國科研團隊發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果,他們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多模態診斷模型,能夠進行早期篩查和診斷肺癌。這種診斷方法只需要采集10毫升的外周樣本,并結合影像CT數據,就可以實現準的輔助診斷。這項研究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柳葉刀-數字醫療》上。據數據顯示,肺癌仍然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許多研究表明,肺癌患者的預后與診斷時的疾病分期切相關。因此,肺癌的早期篩查和準診斷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醫療本非常重要。目前,低劑量螺旋CT被廣泛認可為有效的肺癌早期篩查手段,可以將肺癌的死亡率降低20%。然而,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部腫瘤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王志強表示,近年來低劑量螺旋CT篩查的普及也帶來了“假率較高”的問題。常見況是,人們在常規檢中發現了肺結節,但進行進一步檢查后發現這些結節實際上是良的,卻進行了不必要的手切除。實際上,大部分肺結節都是良的,無需手,只需定期隨訪復查即可。此外,隨訪過程中頻繁進行CT照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這會增加輻的風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何建行、梁文華教授團隊等24個中心共同合作,在漿多基因甲基化肺結節鑒別診斷工的基礎上,結合CT影像學特征和臨床特征進行了升級,研發出了全球首個肺結節聯合診斷模型——PulmoSeek plus。該模型結合了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等技,可以實現對肺部結節的自理和分析。研究團隊在中國20個城市的24家醫院共納了1380名患者,這些患者的肺部CT發現了5-30毫米大小的肺結節,包括實結節、部分實結節和純磨玻璃結節,并且有病理診斷結果。研究結果顯示,該診斷模型對早期肺癌(0/I期)的敏達到了0.98,診斷能明顯優于其他手段;對II-IV期肺癌的檢測敏為1.00;對不同大小的惡結節的敏均達到了0.98以上,特別是對于5-10毫米的不確定肺結節,敏高達0.99,對純磨玻璃結節、部分實結節和實結節的敏分別為1.00、1.00、0.95。王志強指出,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該模型能夠顯著提高早期惡肺結節的檢出率,避免對良肺結節進行過度診療,有助于輔助臨床診療決策,推肺癌的早期發現和治療。不過,王志強提醒,這項研究果目前仍于臨床研究階段,距離真正應用于臨床還有一段距離。在此期間,肺癌高風險人群每年進行低劑量螺旋CT篩查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來說,吸煙指數超過400以上、55歲以上的重度吸煙患者以及有肺部慢病、肺癌家族史、長期有環境和職業暴的人群被視為肺癌高危人群,需要每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螺旋CT篩查。對于普通人群來說,可以據不同況采取以下干預措施:1.一般而言,如果結節直徑超過8毫米,可以酌進行臨床干預;2.實小結節的惡幾率最小,而混合磨玻璃結節的惡幾率較高;3.直徑大于8毫米的實結節和大于6毫米的混合磨玻璃結節都屬于高危結節,需要定期復查;4.如果隨訪發現結節邊緣不規則,有分葉、刺、牽拉、含氣細支氣管征和小泡征、偏心厚壁空等CT影像學特征,那麼可能存在惡的可能,需要考慮臨床干預;5.如果結節在隨訪過程中不斷增大,需要高度警惕;6.除了需要引起重視并遵醫囑定期監測外,肺結節患者還要遠離煙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