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是呼吸道疾病高發的時期,各種病原同時流行。很多人都會出現冒、發燒等癥狀。在就醫時,醫生經常會建議吃辛辣、油膩、生冷等食;而一些藥的說明書上也會提醒“忌食辛辣”等。那麼,為什麼生病時要“忌口”?又應該避免吃哪些食呢?下面是《生命時報》邀請的專家為你列出的忌口清單。

忌口到底是“忌”什麼?在大多數人看來,忌口是中醫的“專利”,但事實上西醫也同樣講究忌口。忌口又被稱為“口”或“食忌”。狹義的忌口是指患病時的飲食忌;廣義的忌口還包括因年齡、質、地區和季節的不同,忌吃或吃某些食。中醫對忌口的觀念由來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經》就提出了“五味所”的理論,即“肝病辛,心病咸,脾病酸,腎病甘,肺病苦。”《傷寒雜病論》中還提到了“食復”的概念,指的是得了熱病后,飲食不當會導致疾病復發。而西醫則據食的營養分來判斷是否需要忌口,沒有復雜的五行理論。例如,蕁麻疹病人忌食海鮮,以免其中的異種蛋白導致病復發;糖尿病患者應吃西瓜等容易導致糖升高的水果。

冒發熱時,需要吃以下幾類食。首先是冷菜、冷飯和涼果涼等未煮的食,因為發熱時正氣不足,脾胃虛弱,運化功能下降。其次是難消化的食,如糯米、年糕等。另外,油膩辛辣的食也要避免,包括甘油膩、辛辣燒烤和含酒的發酵食。這些食容易導致熱,損傷脾胃;而辛散發汗的食會過度出汗,耗傷氣。當病痊愈之后,要注意清淡飲食,類和高熱量食,同時要多休息、多喝水,補充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質等營養分。冒不適時,可以選擇一碗湯面,因為湯能抑制鼻腔、咽等部位的炎癥,對消除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有一定效果。面條既補充能量又容易消化,加一些蔬菜還能補充維生素等營養。此外,煮蛋、牛蒸蛋羹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忌口清單可以分為病證忌口和服藥忌口兩種況。病證忌口是據疾病屬及食味來忌某些食,而服藥忌口則是據中藥味來避免食與藥理配合不當降低療效,甚至導致毒反應。常見的忌口食包括發類、辛辣類、生冷類、海腥類、油膩類以及濃茶、食鹽、醬油、豆醬、咸菜、含糖多的水果、糖果、糕點等。在現代醫學中,不同疾病有不同的食忌。例如,胰腺炎和膽結石患者不能吃油膩食;高患者要鹽;脂溢皮炎患者忌食高脂肪和多糖飲食,應吃刺激。此外,服用西藥也有一些飲食忌。例如,服用頭孢類藥時飲酒,兩者相互作用會導致悶氣短、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需要注意的是,忌口是相對的,并沒有絕對不能吃的食,只有適合與不適合的區別。尤其是對于老人和兒,不要過于苛求。此外,忌口也應因病而異,不能據個人經驗隨意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