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常常用“我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我有社恐懼癥!”來形容自己。然而,心理咨詢師認為,這只是他們給自己上的標簽罷了。在與人往中,有些張和焦慮是正常的,而社恐懼癥則是一種疾病,它會導致社會功能的喪失,甚至可能引發網癮、酒癮、毒癮等問題。
社恐懼癥會為人生中的絆腳石,讓我們無法在好的工作、好的人和好的前景面前把握機會,讓我們吃很多虧。在領導面前,我們會到不自在,誠惶誠恐,無法自信地匯報績,甚至看著實力不如自己的人反而得到更多的認可。別人在臺前風無限,而我們只能默默承幕后的辛勞。
面對客戶或合作伙伴,我們會到局促不安,心里發虛,不知道該聊些什麼。別人獲得了更好的發展前景,而我們卻停滯不前。面對自己有好的異,我們不敢主接近,越想靠近越回避,連朋友都難以稱得上。這使得本應好的埋在心里爛掉,留下很多憾。
在人群中,我們往往沒有存在,經常被忽視,很難融一個圈子。我們也不敢為自己爭取,不會展示自己,尤其是在厲害的人面前。因此,我們錯失了結識優秀人士的機會,錯過了很多優質的人脈。
同時,長期躲避社也會改變大腦分泌的神經化學質,使得格更加敏、膽小,更容易表現出易怒、抑、注意力散漫等狀態。社恐懼的人在生活中很驗到快樂,更多地挫敗,甚至可能導致抑郁、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那麼,為什麼我們總是回避社呢?很多人的社恐懼癥從青年時期就開始了,常常是因為一些不合理的認知習慣而引起。常見的不合理認知習慣包括:被高估的可能,認為如果別人發現自己張,就會為笑柄,再也沒臉見人;災難化思維,覺得自己的表現不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僵化的信念,認為自己一點都不應該張,別人絕不能看到自己張的樣子。
雖然改變認知習慣很難一下子做到,但人類是社,我們離不開社。人類學會了社、群居和團結,才有了后來的發展。至今,我們仍然無法離社,因為社已經融了我們的基因。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幫助自己慢慢修正不合理的認知習慣。
對于輕微的社焦慮,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建議:提前做好準備,如果要演講或表演,提前充分準備,讓自己悉即將展示的容;如果要參加聚會,提前準備好參與聊天的話題,這樣可以增強自信,減輕焦慮。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若想在舞臺上發發亮,就要在幕后付出更多努力,這是不變的道理。
將注意力集中在別人上,有時候在社場合過度焦慮,是因為我們過于專注于自己。解決這種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注意力轉移到別人上。例如,用眼睛看著某個人,全神貫注地傾聽他們說話,并給予積極的回應。我親經歷過用這種方式緩解多人社場合的張,證實了其有效,強烈推薦!說不定你在這個過程中就能遇見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呢!
進行景模擬也是一種方法,提前設想自己參與活時可能遇到的景,思考如何應對。將最糟糕的況設想一遍,然后想出應對措施。模擬多次后,你會發現,況并沒有想象中那麼糟,大多數時候你都能應對。
無論何時,都要對自己有信心。試著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培養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自信心。經常用一些積極正能量的話來激勵自己,比如:“我真的很棒,我表現得比一般人都好,我特別有信心。”說實話,這是最重要的一點。無論我們做什麼事,對自己有信心是通往功的第一步。如果我們自己都覺得自己做不到、做不好,那還有誰會相信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