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好嗎?這句話正在取代“吃了嗎”為朋友見面的常見開場白。然而,很多人都沒有預料到,睡覺這個看似日常的行為竟然演變了一個問題。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從2012年到2022年,中國人的睡時間推遲了2個多小時,睡眠平均時間從8.5小時減到7.06小時。更讓人驚訝的是,中國有超過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并且睡眠障礙的人群呈現低齡化趨勢。這些數據表明,睡眠問題已經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

在日常消費場景中,與睡眠相關的產品持續火熱,從褪黑素、酸棗仁、蒸汽眼罩到膠床墊和監測睡眠質量的穿戴設備,每一個產品都支撐著龐大的市場需求。為了克服手機的,很多人開始使用手機定時盒或手機鎖,以便戒掉睡前刷手機的習慣,消除晚睡的可能。然而,盡管睡眠經濟的興起給我們提供了更多選擇,但是否能讓我們睡得更好還有待觀察。盡管尚未有嚴謹的統計或研究,但從日常驗來看,睡眠經濟似乎并沒有如我們所期的那樣改善我們的睡眠質量。相反,睡眠經濟反而放大了人們的睡眠焦慮,將睡眠變了一種稀缺而寶貴的資源。

睡眠問題不僅僅是醫學問題,更是文化問題。我們可能高估了自己對睡覺的掌控能力,同時低估了社會文化對我們睡眠習慣的塑造。在追求高效的社會中,起床晚、喜歡睡覺、睡覺時間長常常被視為懶惰和倦怠的標志,而早起者則到贊。在社上,“你見過凌晨4點鐘的圖書館嗎”這樣的帖子總能迅速傳播,記錄早起生活的短視頻為眾多人效仿的模板。在這種話語系中,抱怨忙碌似乎是功者的標配,而睡眠自由則被視為失敗或無所事事的證據。然而,每個人對睡眠的需求和適宜模式都是不同的,因此靈活安排睡眠也是個人的自由。然而,在社會文化的影響下,個人往往很難抵抗社會對睡眠的期

睡眠問題不僅僅是個人問題,更是社會問題。許多人不得不晚睡,或是被迫無法獲得良好的睡眠。這不僅是個自我控制力和理能力等個人管理問題,還涉及到一些公共的因素。例如,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讓孩子背負沉重的課業負擔,導致青年的睡眠不足問題不斷惡化;同時,工作時間和個人時間之間的模糊界限讓職場人士不得不保持“在線”狀態。睡眠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幾乎占據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長期睡眠不足對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忽視的,每個人都能列出一長串與睡眠不足相關的健康問題。這些健康問題不僅損害個的健康,也對國民的健康造了影響。從人力資本的角度來看,睡眠問題足以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解決睡眠問題不應該只是個的戰斗。然而,顯然這場“戰斗”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轉載請注明來源“明網”,作者“明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