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向我咨詢了一個問題,就是在給家人進行艾灸治療時,如果病人發燒的話,艾灸后反而會覺發冷,隨后溫卻更高。這是一個常見的況,許多人在發燒艾灸后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不用擔心!這是正常的反應!如果在發燒艾灸后覺發冷,通常是由風寒引起的發燒。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沒有注意保暖,或者到了風寒侵襲,導致出現這種癥狀。在艾灸后,會有一種排寒氣的過程,這時人們會到有些冷。同時,發燒的人通常氣不足,虛弱,再加上寒邪侵,所以會到寒冷。這時,我們可以通過艾灸來解決這個問題。

現代人所稱的發燒實際上是古代人所說的發熱。主要原因是氣不和,或者氣不足,外風邪。可以理解為氣流通不暢。我們的飲食中的華經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后轉化為氣,脾胃是氣生化的源頭。生管中流,較為清新有力的質轉化為,轉化為氣。而較為濁重的質則轉化為,轉化為。氣推中運行,起到保護人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衛氣。衛氣是人的第一道防線,類似于地球的臭氧層,保護著人邪、寒邪等各種侵害。肺經和膀胱經調控著人氣,心、脾和肝調控著。肺主管皮,如果肺氣正常,人孔可以閉合,氣可以收斂。但有些人肺火旺盛,導致皮孔無法閉合,這時出汗時容易到寒邪侵襲,引起發燒。為什麼兒經常發燒呢?這是因為孩子的五臟六腑發育不完全,很多孩子火較大,家長給孩子吃太多食,晚上孩子吃得過多,導致積食,引起胃火、肺火、心火旺盛,再加上脾胃失調,這就是發燒的因。而小孩力充沛,運細胞發達,經常出汗,汗孔閉合不及時,外邪侵,加上火旺盛和寒邪,就會完全發燒。

以上是一些相關知識,可能有人會說劉老師,你說了這麼多都是廢話,我只想知道艾灸的位。其實我講這麼多是為了讓大家了解為什麼會發燒,然后在選擇艾灸的位時能夠有針對。如果沒有耐心,怎麼能正確進行艾灸呢?畢竟艾灸也是對我們心態的考驗,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以下是發燒艾灸的主要位和輔助位:

位:

1. 大椎冒發燒一定要艾灸大椎。大椎是督脈上的位,艾灸大椎可以振氣,就像一個小太一樣發發亮!同時還可以通解表、疏風散寒、退熱鎮靜等作用。發燒、冒、咳嗽等癥狀都可以通過艾灸這個位進行緩解。

2. 風門(或風池):風門和風池這兩個有相似的作用,可以選擇其中一個。從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風的口,風邪侵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因為風為百病之長,容易到風邪侵襲,艾灸這個位可以祛風、退熱、瀉火、化痰,特別適用于治療發燒、頭痛等癥狀。

3. 肺俞:許多孩子肺火旺盛,肺氣無法宣發,會出現肺氣虛的況,主要癥狀可能是發燒伴隨咳嗽。同時肺主管皮,肺氣虛弱會導致人孔無法正常開合,進而引起風邪、寒邪和邪侵,引起冒和發燒。因此,艾灸肺俞可以舒降肺氣,改善肺部功能。這個位也適用于平時咳嗽、發燒、過敏鼻炎以及其他肺部問題。

4. 合谷:合谷是大腸經上的一個重要位。大腸經從食指開始經過手臂、肩膀、頸部,最后到達頭部和面部。這個經絡在中有廣泛的作用,對應的位也有相應的療效。因此,發燒時艾灸合谷效果非常好!如果平時頭痛,艾灸合谷也可以緩解癥狀。艾灸合谷可以祛風解表、通絡鎮痛。同時,合谷也是開四關中的兩個位,能夠調氣的運行,增強抵抗力。

輔助位:

1. 曲池:許多人知道曲池可以治療上肢痹癥或皮病問題,但它也有清熱解表的作用。畢竟曲池也是手明大腸經的位,可以清除外部的風熱,排除部的火邪,有疏散風熱、解表散邪的功效,能夠有效緩解全風熱表邪。

2. 中脘或足三里:這兩個位可以任選其一。許多孩子經常吃得過多,導致脾胃功能不佳,積食引起胃火旺盛。艾灸這兩個位可以調和胃氣。

3. 涌泉:涌泉是腎經的井,腎主水,可以平衡因發燒引起的熱氣。艾灸涌泉可以引火下行,有泄熱、降逆的作用。

以上就是發燒艾灸的位。如果家中有人發燒,可以嘗試這些位進行艾灸。據我們家的顧客反饋,他們給孩子艾灸后明顯覺疾病緩解,免疫力也提高了。這就是艾灸的好!另外,如果孩子高燒不退,建議大家可以提前準備好三棱錐或銀針等,可以在四。很多人放后,燒就會退下來。這是一個神奇的位。

以上容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艾灸是一種古老而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在進行艾灸前請務必了解相關知識,并選擇合適的位進行治療。祝大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