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抵抗外邪侵的一種正常反應,正氣與邪氣相爭導致發熱。在中醫中,發熱并不被視為嚴重的問題,因為急病的發熱通常意味著機的正氣較強,相反,不發熱則意味著正氣衰弱,例如老年人患肺炎時常常沒有發燒,但病通常較為嚴重。發熱是正邪相爭的過程,西醫常常會采取各種方法降低溫,而中醫則會據疾病況來決定是否退熱。比如,如果淋雨著涼導致風寒冒,喝一些熱發汗的中藥往往可以通過出汗解決問題,但如果使用布芬等西藥退熱,雖然也會出汗退燒,但第二天又會再次發燒,這是因為中藥通過發汗來驅除邪氣,而西藥則可能會留下一系列問題。

發熱的病因主要分為外因和因。外因發熱包括外界的風寒、暑、燥熱等六以及傳染病等病邪侵因發熱則是由勞倦、虛、瘀、飲食不節、食積等引起。據發熱的特點和表現,可以將其分為外發熱和傷發熱。

發熱主要分為傷寒發熱和溫病發熱。傷寒發熱是由外邪寒涼侵襲引起的發熱,據經典辨證,傷寒發熱又分為三發熱和三發熱。三發熱表現為發熱程度較高,的正氣較足;三發熱則表示的正氣已經虛弱,發熱程度較低或不存在。太發熱是指傷寒發熱的一種類型,其特點是發熱伴隨著惡寒、頭痛和全酸痛。明發熱則表現為發熱但不惡寒,常常伴有熱的覺。發熱表現為半表半里的癥狀,寒熱往來。在中醫治療中,太發熱采用辛溫解表的方法,如麻黃湯和桂枝湯;明發熱則采用清里熱的方法,如白虎湯;發熱則采用和解法,如小柴胡湯。

溫病發熱是指各種急發熱傳染病,其發熱程度通常較高。溫病發熱的治療方法主要據葉天士的衛氣營辨證來進行。在皮為衛分發熱的況下,治療要以寒法解溫,一般選用辛涼解表的中藥,如桑飲和銀翹散。在(六腑)為氣分發熱的況下,治療方法可以參考傷寒明證,采用白虎湯和承氣湯等。在脈(五臟)為營分發熱的況下,治療要清營才能解決,采用清營湯等。在骨髓為分發熱的況下,治療要清熱涼,采用府逐瘀湯等。在中醫治療溫病發熱時,需要況進行綜合分析和辨證施治。

傷發熱相對于外發熱來說更加難治,主要表現為虛證較多。勞倦傷發熱是由于過度勞累導致氣下陷,脾胃功能失調,從而引起虛熱生。火郁發熱是由于外發熱治療不當,阻,導致火郁發熱。虛發熱是由于氣虛弱導致氣浮越,引發發熱。虛發熱是由于氣虛弱,腎火不能歸元,導致發熱。痰郁發熱是由于痰郁阻滯導致發熱。瘀發熱是由于長期病痛導致凝滯,引發發熱。食積發熱主要出現在兒,由食積引起。骨蒸勞熱是虛發熱的一種表現。

針對不同類型的發熱,中醫采取不同的治療原則。發汗法適用于傷寒、太證、衛分證和氣分證,通過發汗來解表或辛涼解表;和法適用于證,通過表里雙解的方式,寒熱并用;清法適用于氣分證、明證和營分證,一般采用白虎湯、承氣湯、清營湯等;瀉法適用于里熱結實溫法,通過甘溫除大熱,補充益氣來理;補法適用于氣的損傷或病后虛、津傷發熱,通過補氣、補、滋、溫等方式來治療。

總之,在中醫的觀點中,發熱并不是壞事。遇到發熱時,不能輕易退熱,因為隨意退熱可能會有兩個結果:一是引邪里,導致新的疾病;二是導致再次發熱并加重病。因此,在治療時需要靈活變通,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發熱不同于西醫的概念,需要綜合考慮病,采取中醫的方法進行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