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以來,廣州、深圳、云南等地的疾控部門相繼發布了預防登革熱的提醒,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一些人在外出旅行回來后不久就被確診為登革熱。浙江省曾發生一起患者因為誤以為自己得了流而自行服用冒藥,導致病拖延十多天,最終被確診為登革熱。吳小翠醫師表示,確診為登革熱的患者一般都有明確的旅行史。例如,這位患者在9月初去云南旅行,一周后出現發熱、皮疹、淋結腫大、肝損傷等癥狀,這些信息構了登革熱的疾病圖譜。因此,對于外出旅行尤其是出境旅行的人群,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全酸痛,甚至出現皮下出或淤青等癥狀,不要自以為是冒或者流,應及時去醫院排查是否患有登革熱。

目前,登革熱尚無特效藥和疫苗可用。但是,我國科學家已經針對登革熱傳播的關鍵因素展開了研發有效防控措施的工作。清華大學醫學院的程功教授介紹說,在我國,登革病毒主要通過白紋伊蚊傳播。雖然白紋伊蚊相對于埃及伊蚊傳播登革病毒的能力較弱,但是白紋伊蚊在我國廣泛分布,給我國帶來了一定的登革熱流行風險。經過多年的研究,程功教授的團隊發現,登革病毒有一套獨特的傳播繁衍機制。登革病毒通過調控染者的氣味,使得登革熱患者釋放出苯乙酮,改變自的氣味。這種氣味能夠極大地刺激蚊子的嗅覺神經系統,吸引蚊子叮咬,簡單來說,就是病毒利用特殊氣味吸引蚊子叮咬攜帶病毒的人群,進而讓蚊子染病毒,并幫助病毒快速傳播和繁衍。為了阻斷登革病毒的傳播,團隊讓患者口服維生素A衍生,重塑染者皮微生揮發的氣味,從而大幅降低登革病毒的傳播循環效率。這項研究果已經在2022年的《細胞》雜志上發表。

程功教授表示,這種防控策略屬于公共衛生范疇,要實現落地和大規模推廣,需要民眾和政府的了解、支持和配合,就如同新冠疫期間要求民眾出行佩戴口罩一樣。目前,研究團隊已經與云南省西雙版納人民醫院合作,旨在通過這一策略的干預,阻斷登革病毒的傳播和流行。團隊目前正在進行多項相關研究,其中一項研究旨在揭示染蚊蟲叮咬人后病毒傳播的機制。隨后,研究團隊從中醫藥食同源的理念中獲得啟發,提取有效質以提升被染者的免疫力。這不僅有助于阻斷病毒傳播,還能夠減輕染者的癥狀,從而將重癥病例轉變為輕癥,輕癥病例轉變為無癥狀染者。目前,該研究正在進行臨床試驗階段,預計不久將能夠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中,有效減輕臨床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