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和丈夫來心理門診咨詢時,的緒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家庭關系也張到了極點。今年48歲,曾經是一名老師,有一個已年的孩子,小家庭幸福滿。這一切從三年前的例行檢開始改變,檢查發現有一個腺腫塊,最后被確診為腺癌伴腋窩淋結轉移。此后,王士經歷了手、化療、分泌治療等多種治療方式,病基本得到控制。為了休養,不再工作、長期在家。但的緒反而越來越不好,一方面難以接自己“不完整”的,另一方面和丈夫的關系也變得很張,尤其當丈夫工作忙碌時,總是懷疑和擔心丈夫出軌。王士的丈夫也覺力很大,一方面醫療花銷帶來的經濟負擔讓他生活變得很節儉,另一方面還要面對妻子的過度指責和猜疑,想方設法安妻子的緒。雪上加霜的是,王士近期復查時發現腫瘤復發了,不堪承的來到了心理門診尋求幫助。
癌癥已經為一個無法回避的嚴重社會問題,每年2月4日為“世界抗癌日”。據統計,我國每年確診惡腫瘤患者380.4萬,死亡229.6萬;每分鐘7人被診斷惡腫瘤,每分鐘至4人死于惡腫瘤。罹患癌癥對于患者本人和家庭不啻于一場浩劫,其或短暫或漫長的診斷和治療歷程往往讓患者和親人的心都不堪重負。
在癌癥患者的不同階段,常見的緒反應也不盡相同。獲知診斷初期,患者往往在震驚和恐懼中。拿到診斷的那一刻,很多人都很震驚,“這是不是真的?有沒有可能搞錯了?我怎麼可能得癌癥?”震驚之后會陷深深的沮喪和恐懼,對生命終結的恐懼,對疾病帶來痛苦的恐懼,對離開孩子的恐懼,對拖累親人的恐懼,對人生未盡之事的恐懼,恐懼之后又會有強烈的求生。
進主要治療階段后,有的患者還在難以接、絕或憤怒中。有的患者為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困擾,如切除部分組織或后“不再完整”的、失去控制和自主的,還有的患者離既往日常生活節奏后到孤獨、失落,缺親關系或接,甚至產生對伴的過度指責或懷疑。
經過治療進緩解期的癌癥患者會到釋放、激,同時也擔心癌癥復發和轉移,對不適的關注可能會增加,“活在不確定中”。很多癌癥患者經過一或者幾的治療后,病控制得比較好,有機會回歸日常生活中,心里像有一塊大石頭落了地,會放松很多,“劫后重生”,開始激當下擁有的生活,甚至能建立新的人生觀。不幸的是,有的患者最終還會經歷復發,此時患者常常出現震驚、焦慮、抑郁、否認和絕。這一時期,患者一方面要接疾病進展的事實,另一方面還承擔著未來的不確定、甚至面臨死亡等可能,變得脆弱,容易擔心、張,到喪失希和信任,甚至自我懷疑。
在癌癥患者中,最常見的需要心理干預的問題是急應激反應或適應障礙,即獲知癌癥診斷后短期或長期的混狀態。短期可表現為一定程度的意識不清、注意限、坐立不安等,甚至出現自殺的想法和行為。長期可表現為焦慮、抑郁,反復思考某些事、睡眠障礙、回避社或公共場合,或存在難以解釋的軀不適,如疼痛、惡心和乏力。此外,腫瘤患者中婚姻和家庭、經濟和職業等社會問題也會和神心理問題互影響。如果程度超出患者和家庭的應對能力,并影響到患者的神狀態和社關系等,那麼就需要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支持,緒上承巨大力的伴、孩子和其他與患者親近的人也是治療對象。在很多醫院,有神科和心科提供的會診和聯絡服務、心理治療等可供選擇。
當前,腫瘤醫學的發展讓許許多多癌癥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甚至治愈,因此保持樂觀的心態,樹立堅定的信念,堅持規范的治療,在帶瘤生存的同時樹立新的生命觀,活在當下,積極過好每一天,無論發生什麼,這才是最好的應對方式。人力有時而盡,生命之花終將自然凋零,隨風飄散。來過,過,哭過,世界的彩,人心的溫和,都過;走了,依舊來去,云起云落。參考文獻1.《心醫學:初級醫療的門讀》,費長青(Kurt Firzsche)著,熊娜娜、曹錦亞譯,中國協和醫科出版社,2016年。2.《每個人的戰爭——抵癌癥的有效生活方式》,大衛•賽爾旺-施萊伯(David Servan-Schreiber)著,張俊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