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又被稱為“高尿酸癥”,是一組異質疾病,其特點是嘌呤代謝紊和尿酸排泄障礙,導致尿酸水平升高,同時也屬于關節炎(代謝關節炎)的一種。痛風多在30到40歲之后發病,男患者多于,但特異酶缺陷者可以在青年時期發病。痛風通常呈間歇發作,主要表現為拇趾、踝關節和指關節等部位的紅腫,伴有針刺、刀割般的銳痛,大多數患者還伴有高燒。痛風可以分為原發痛風和繼發痛風,原發痛風是由于尿酸排泄減和尿酸生增多;繼發痛風是由于腎臟疾病導致尿酸排泄減、骨髓增生疾病導致尿酸生增多,或藥抑制尿酸排泄等。痛風的防治目標包括:1. 控制高尿酸癥,預防尿酸鹽沉積;2. 迅速終止急關節炎的發作;3. 防止尿酸結石形和腎功能損害。
在西醫治療方面,一般治療包括控制飲食,減攝高嘌呤食(如臟、海鮮、啤酒、高碳酸飲料等),增加飲水量以增加尿酸排泄量,避免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藥(如噻嗪類利尿藥),適度運預防胖。對于急發作期,一般發作時間通常在半夜,患者因為疼痛而醒來。主要表現為腳踝關節或腳趾、手臂、手指關節疼痛和紅腫,疼痛程度較劇烈。顯微鏡觀察患組織可以看到尿酸鹽沉淀。由于發病期間尿酸已經生沉淀,所以尿酸值會比平時的最高值低。治療方法包括使用秋水仙堿(急期首選)和吲哚辛(抗炎止痛)等藥。在慢期,主要表現為存在痛風石、慢關節炎、尿酸結石和痛風腎炎及其并發癥。在這個階段稍不注意飲食就會引發痛風發作,隨著時間的推移,痛風石會逐漸增大。治療方法包括排尿酸(如苯溴馬隆、丙磺舒、苯磺唑酮)和抑制尿酸生(如別嘌醇)等藥。
中醫對痛風的認識歸屬于“痹證”、“歷節”等范疇。中醫認為痛風的主要病因是外邪侵襲、脾胃虛弱和飲食不節。例如,熱之邪或寒之邪轉化為熱邪,閉阻經絡和關節導致疾病。脾胃虛弱會導致運化失司,濁生,日久轉化為熱邪,流注于經脈而引發病癥。長期恣食膏粱厚味會損傷脾胃,導致脾虛生轉化為熱邪,熱之邪會阻塞脈絡而引發病癥。中醫治療急痛風期的治療以祛邪為主,使用清熱利、祛風除等方法。慢期的治療以扶正祛邪為主,使用補益肝腎、健脾益氣等方法。據不同的證型,中醫將痛風分為熱痹阻、風寒痹、痰瘀阻滯、脾腎虛和肝腎虛等類型。針對不同的證型,中醫采用不同的方劑和藥組合進行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痛風的治療需要以調理為主。目前,西藥治療痛風只能緩解病,無法治,并且長期使用西藥會對肝臟和腎臟產生不良副作用。醫學界更加推崇中醫治療痛風,因為中醫治療有綜合治療的優勢,可以據患者的不同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中醫治療痛風除了部治療,還包括中藥外敷、針灸、火針、放療法、按、烤電等。通過綜合治療,中醫可以更好地調理患者的狀況,緩解癥狀,改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