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一種古老而又常見的疾病,元代名醫朱丹溪早在700多年前就在他的《格致余論》中專門討論了痛風。有人質疑,中醫過去沒有現代的檢驗手段,怎麼可能與現代所說的痛風相同?通過各種調查,我們發現,痛風的發生與居住環境、氣候炎熱、生活習慣和飲食偏好等因素有關。雖然中醫過去沒有檢驗手段,但朱丹溪提出的“中污濁”的病因與現代醫學所說的尿酸增高有相似之。
痛風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喜歡夜間發作。許多人都是在睡眠中被劇痛驚醒的。這種劇烈的疼痛常被形容為“被老虎啃咬”。疼痛主要發生在關節,尤其是腳趾關節。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因此,腳趾關節的疼痛表明這里的氣流通不暢。可以將人的水代謝想象一條條的河流,河流最容易在拐彎堆積垃圾,出現瘀塞。同樣,痛風患者容易在關節出現紅腫疼痛也就不難理解了。另外,為邪,其趨下。如果有熱,那熱之邪就容易沿著足太脾經下注到公孫等部位,所以很多人最初都是在大腳趾附近出現紅腫疼痛。
痛風的發作可分為急期和慢期。在急期,多屬于熱阻絡,應當治其標。可以使用清熱祛、活通絡的方法來緩解病痛,常用的藥有生薏苡仁、丹參、虎杖等。而在慢期,多為脾腎兩虛,無力排污泄濁,所以要扶正祛邪,以健脾益氣,補腎通絡,疏風定痛。常用的藥有黃芪、丹參、防己、晚蠶沙等。對于有關節紅腫熱痛等癥狀的痛風患者,可以嘗試一些外治法來緩解疼痛,比如痛風的熏洗療法。
痛風與人的飲食切相關。許多痛風患者喜歡吃海鮮、臟,喝啤酒、冰凍飲料。盡管當時并沒有明確提出忌食某些食,但朱丹溪提出了“更節厚味自愈矣”的觀點,與現代醫學要求避免高嘌呤食不謀而合。因此,我們也要提醒大家,對于痛風、高脂等代謝疾病,一定要注意飲食,并且保持適度的運。如果不能做到這些,再多的中藥也無濟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