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是指在經期和經行前后,出現周期小腹疼痛,或者痛至腰骶,甚至劇痛導致暈厥的況。對于輕微的腰酸和腹墜,不影響日常工作和學習的人來說,不被視為疾病。

痛經的病因主要包括氣滯瘀、寒、腎虛和虛等,其病位在胞宮,與沖、任二脈以及肝、腎兩臟有切關系。這些病因導致了氣的變化,表現為痛癥。一般可以分為虛證和實證兩種:虛證多由于稟賦不足、肝腎不足,或者長期患大病導致氣虛弱,胞脈失養,從而導致痛經;實證多由于志不調、肝氣郁結,循環阻導致氣滯瘀。此外,經期寒也可能導致寒之邪滯留于胞宮,使氣運行阻,沖任經脈阻塞,進而導致痛經。西醫將痛經分為原發痛經和繼發痛經,前者指生無明顯疾病,占痛經的90%以上,這種況下針灸療法通常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后者則多繼發于生的某些病變,如盆腔子宮異位癥、慢盆腔炎、子宮腺癥、婦科腫瘤等,繼發痛經多見于育齡期婦,病程較長,難以治愈,需要綜合分析理原發疾病。

以下是一些特效的位治療方法:董針可以選擇婦科還巢、門金火主、手解、靈骨、通腎通胃等位;傳統的位包括庭、十七椎、三、地機;艾灸可以選擇神闕、關元、十七椎、八髎等位。

在臨床運用中,可以況選擇不同的位進行治療。對于因寒引起的痛經,可以選擇婦科還巢、門金等位;對于氣滯瘀引起的痛經,可以選擇火主位;對于由炎癥引起的痛經,常常選擇木婦或三其天宗云白位。對于脾腎虧虛的況,可以選擇通腎通胃通背或下三皇位。一般況下,婦科還巢、靈骨、門金和火主等位是最常用的,無論是在痛經發作時的止痛還是緩解期的調理中,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近年來,臨床上發現寒痛經的患者數量大大增加,因此要重視艾灸的運用。在緩解期的治療中,關鍵是在月經前5~7天開始接治療,直到月經來為止。合理的治療時機對于治療效果至關重要。

十七椎位的運用也非常重要,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位置,用手指進行按可以明顯到酸脹痛。這一位主要用于治療痛經,在手指按后出現明顯的酸麻、脹痛幾分鐘后,可以迅速緩解痛經癥狀。針刺療法也可以更好地起到止痛作用。對于出現小腹部偏涼、怕冷等癥狀的患者,艾灸約20分鐘左右可以有效緩解癥狀。

綜上所述,痛經的病因復雜多樣,但針灸和艾灸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況選擇合適的位進行治療,可以顯著緩解痛經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寒痛經患者,艾灸治療在適當的時機下能夠獲得更好的效果。十七椎位的運用也有重要意義,可以通過手指按或針刺療法起到止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