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流行傳染病經常被稱為疫或癘,但古人常常喜歡在前面加個“瘟”字組“瘟疫”一詞。如今的新冠也是傳染病,但現代一般只做疫。其實“瘟疫”一詞可不是憑空而來,它的背后有著中醫的辯證道理以及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要探尋瘟疫源流,著眼于中國古代還不夠,古代日本長期將中醫視為學習對象,有許多相關的研究也從中日古代歷史手。著名醫學史教授邵沛認為“疫”源于中國古代軍隊的傳染病,日本則指死亡人數甚眾的疾病,而“瘟”則與“溫病”相關。邵沛進一步總結了“傳染病”一詞來概括古代瘟疫,這一判斷接近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

疫這個詞學界基本沒有爭論,因為其在中國最早的先秦時期就有記載:疫病是指有傳染或流行特征而且傷亡較嚴重的一類疾病。而瘟一字則可能源自中醫理論。傳統中醫理論認為,溫病是以溫邪引起以發熱為主癥的疾病,而瘟疫的源來也與溫病有關,因為“瘟”字由“溫”演化而來。在古代,瘟疫一般被認為是一種大災,是一種有傳染或流行特征且傷亡嚴重的疾病,類似于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

古代醫學將瘟疫辯證的分為不同的分支,其中以“溫疫”、“寒疫”為主,而溫疫又是瘟疫里最常見的癥狀。溫疫包括溫熱疫、熱疫、暑熱疫等,與中醫強調辯證統一的思想十分合。在宋代以前,醫者將疫歸為傷寒一類,瘟疫多被定為傷寒疫。然而,隨著明末溫疫學派的形,疫病逐漸獨立于傷寒之外,瘟疫與傷寒也被視為名異而所指相同的疾病。

如今奧克戎在全球流行,對于老百姓而言,中國的古代中醫學仍然有重要價值。畢竟疫病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在幾千年的文明古國中,古代醫學辯證實踐積累了許多經驗,值得后人學習。因此,我們應該深了解疫的歷史源流和中醫辯證理論,以更好地應對當下的疫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