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最早出現在《神農本草經》中。在《本草綱目》中,它被稱為“婦人要藥”,因為它能夠激發對丈夫的思念之。同時,當歸還有治療頭癰、心腹諸痛、潤腸胃、強筋骨、養皮、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補等功效。作為補的首選藥材之一,當歸是中藥中最常用的品種之一。
當歸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直立,呈紫,上面有明顯的縱直槽紋,沒有發。葉子為2~3回奇數羽狀復葉,葉鞘膨大;葉片卵形,有3對小葉,近頂端的一對無柄,呈1~2回分裂,裂片邊緣有缺刻。花序呈復傘形,頂生,傘梗10~14,長短不一,基部有2個線形總苞片或缺;小總苞片2~4,線形;每個小傘形花序有12~36朵花,小傘梗被細;萼齒5,細卵形;花瓣5,呈白,長卵形,先端狹尖略向折;雄蕊5枚,花彎;子房下位,花柱基部圓錐形。果實為雙懸果,橢圓形,分果有5條果棱,背棱線形隆起,側棱發展寬而薄的翅,翅的邊緣呈淡紫,背部扁平。當歸的花期在7月,果期在8~9月。
當歸的藥材形狀略呈圓柱形,下部有3~5條或更多的支,長度為15~25厘米。表面呈黃棕至棕褐,有縱向的皺紋和橫向的皮孔。的頂部(歸頭)直徑為1.5~4厘米,有環紋,上端呈圓鈍狀,有紫或黃綠的和葉鞘的殘留;主(歸)表面凹凸不平;支(歸尾)直徑為0.3~1厘米,上部下部細,多呈扭曲狀,有數須痕。當歸質地韌,斷面呈黃白或淡黃棕,皮部較厚,有裂隙和許多棕點狀分泌腔,木部較淺,形層呈黃棕。當歸有濃郁的香氣,味道甘甜、辛辣、微苦。
當歸屬于中藥中的補虛藥,被歸類為補藥。它的溫,味道甘甜、辛辣。它主要歸屬于肝經、心經和脾經。當歸有補活、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
在臨床應用中,當歸有以下幾種常見的用法:
1.治療月經壅滯、臍腹疼痛:將當歸和玄胡索等量混合,研磨末。每次服用9克,加三片生姜,用熱水煎服。
2.治療婦崩:將當歸、白芍、干姜、棕櫚等藥材燒炙后,用醋湯調服,食前服用。
3.治療便:將當歸、白芷等藥材研磨末,每次服用6克,用米湯下服。
4.治療產后自汗、盜汗:將當歸、黃芪各30克,麻黃15克研磨末,每次服用9克,用水煎服。
5.治療骨疽:將元參、金銀花各90克,當歸60克,甘草30克研磨末,用水煎服。連續服用10劑。
有一個關于當歸的小故事,相傳古代有一個名王福的年輕人,他以采藥為生。為了養活母親,他冒險進了猛頻繁出沒的老君山采藥。在出發前,他囑咐妻子說:“如果我三年不歸,那就意味著我死在山中,你可以另嫁他人。”三年很快過去了,李氏因思念丈夫而生病,患上了婦科疾病。認為丈夫已經無疑地去世,只好改嫁給別人。然而,就在李氏改嫁一個月后,王福奇跡般地回來了,他背著一擔藥材回家,卻發現妻子已經改嫁他人。他深懊悔,讓人把藥材帶給妻子,以彌補自己的虧欠。李氏看到這一擔藥材后,淚水紛紛而下。隨后,開始想念前夫時,就嚼一塊當歸,或者用它泡茶,從微苦的味道中回憶往日的甜。誰知過了一段時間,的面逐漸紅潤起來,之前紊的月經也恢復了正常。從此,人們銘記了這種專治婦科病的藥材,并將它命名為“當歸”。正是因為當歸的名字背后有這樣一個人的故事,所以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當歸調,為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