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曾經接診過的一位35歲男患者,于5月10日首次就診時出現了腹瀉和腹痛癥狀,已經持續了6個月。患者由于飲食不節,逐漸到胃腸不舒服,6個月前開始出現腹瀉和左下腹疼痛等癥狀。癥狀包括:大便稀夾有黏,一天需要排便4-5次,早晨起床就會腹瀉,伴有腹痛,小便頻繁;同時手腳發涼、全怕冷、倦怠乏力;逐漸消瘦,睡眠質量也不好。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弱。輔助檢查結果顯示電子結腸鏡發現患者有100多個直徑約5~10mm的多發結腸息,已經通過電凝切除3個。病理結果顯示為腺瘤和增生的混合型。最終診斷為脾腎虛型腸息。治療方案為補脾益腎,消痰化積。方藥采用了腸息化積湯,配方為炙黃芪、黨參、炒白、補骨脂、豆蔻、鹽吳茱萸、桂、炮姜、附子、醋香附、醋莪、丹參、山慈菇、藤梨、炒金、蓯蓉。服藥7次,每日分早晚兩次服用。到了5月26日第二次就診時,左下腹疼痛減輕,大便不爽的況有所好轉,每日排便次數減到2~3次,黏也減了,早晨起床立馬腹瀉的況有所緩解,其他癥狀與之前一樣。舌質淡,舌苔薄白,脈弱。在以上方案的基礎上,隨癥加減服藥3個月后,改為丸劑再服藥3個月以鞏固療效。服藥6個月后進行復查腸鏡,鉗除了直徑約5mm的息12個。大約一年后再次復查腸鏡,息了2/3,最大的息直徑小于5mm,患者的飲食和排便恢復正常,只是偶爾會出現怕冷和乏力的癥狀,但重竟然增加了十斤。再過了兩年半左右,進行了腸鏡檢查,鉗除了4個直徑為3~5mm的直腸息。為了鞏固療效,患者被囑咐服用人參健脾丸加四神丸2個月,并進行電話隨訪至今,未再出現腸息。通過對該病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位男患者由于飲食不當逐漸出現了腹痛和腹瀉癥狀。據中醫理論,脾胃是貯存和消化食,而胃則是水谷之府。飲食不當會嚴重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損,氣困滯在脾土之中,從而影響腸道的正常運轉,引發腹瀉。這種疾病主要發生在脾胃和大小腸之間,其中脾是主要的病變,脾失健運是關鍵,同時與肝、腎有切關系。脾主運化,喜燥惡。大小腸負責分泌濁氣和傳導。肝主疏泄,調節脾的運轉。腎主命門之火,可以溫暖脾胃,幫助消化食。如果脾的運轉不暢,小腸無法分泌清氣,大腸無法消化,水分變為氣,食變為滯氣,混合在一起排出外,就會導致腹瀉。氣阻滯和氣滯會引起腹痛。長時間的氣和瘀相互結合就會形。長時間的腹瀉會導致脾虛和腎虛,脾腎虛,每天早晨起床就會腹痛腹瀉,到寒冷,四肢發冷。此外,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弱也是虛的表現。因此,中醫治療主要是通過補益脾腎來調理,方案中使用的炙黃芪、黨參、炒白可以益氣健脾,醋香附可以疏肝行氣,金可以消食化積,輔助氣運行。補骨脂、豆蔻、鹽吳茱萸、桂、炮姜、附子可以溫止瀉。醋莪、丹參、山慈菇、藤梨可以化痰祛瘀、清熱解毒。以上藥的合理搭配,消除病因、補益調理,既能消除病癥又能保護,治療效果明顯。經過二診,各種癥狀有所緩解,服藥6個月后進行腸鏡復查,發現息的數量和大小都明顯改善了。隨后的治療以健脾補腎為主,鞏固療效。如果您對任何地方有疑問,歡迎私信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