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結節的病因、臨床表現和中西醫治療方法的綜述

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細胞在局部異常生長引起的病變,是分泌系統中常見的疾病之一。大多數患者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但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聲音嘶啞、、呼吸或吞咽困難等迫癥狀。在一般人群中,通過診檢查可以發現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為3%~7%,而通過高分辨率B超檢查可以獲得更高的患病率,達到20%~76%。其中,純囊結節(多個小囊泡占據結節積的50%以上,呈海綿狀改變的結節)和“熱結節”大多數都是良的。而直徑大于1cm的結節則有0~3%的可能是良的。甲狀腺結節的范疇包括結節甲狀腺腫大、甲狀腺腺瘤、甲狀腺囊腫等,這些疾病都屬于中醫所稱的“癭病”。

在中醫中,對于“癭”的認識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的戰國時期,就有關于“癭病”的記載。古代醫家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明確提出癭病的病因與水土、志有關,如:“癭者,由憂郁氣結所生,亦日飲沙水,沙隨氣于脈,搏頸下而之”。古人云:“癭,嬰也,在頸嬰也。”“癭”一詞有纏繞之意,指的是頸前部兩側腫大的一類疾病,其特點是發生在甲狀腺部位,可能呈漫腫、結塊,或伴有灼痛,但多數況下皮不變。良大多可以隨著吞咽作上下移,患者可能還會出現煩熱、心悸、多汗、月經不調甚至閉經等癥狀。據歷代醫家的觀點,可以得出結論,該病的主要病因與飲食水土不當、志不舒暢、傳等因素有關,其病機是肝郁氣滯、脾失健運、痰生、氣瘀滯。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節奏越來越快,持續的生活力導致環境紊,免疫平衡失調,脾胃功能減弱,肝氣郁滯,氣機失調,痰凝壅結,氣不暢,淤滯。這些病理產在頸部積聚形結節。因此,甲狀腺結節的本病機是肝郁氣滯、痰瘀凝結。氣和痰是該病發病和治療的關鍵環節。

與此同時,西醫學認為甲狀腺結節多由甲狀腺良腺瘤、甲狀腺、甲狀旁腺和甲狀腺舌管囊腫、多結節甲狀腺腫等引起。男患者的比例約為1.0:2.8,結節甲狀腺腫的男比例為1.00:4.95,甲狀腺腺瘤的男比例為1.00:2.79,甲狀腺癌的男比例為10:32.0。患者自覺癥狀較,通常只有頸前不適的覺,檢查時可以發現甲狀腺腫大,通過診可以到大小不等的多個結節,結節的度多為中等。數患者可能只能及單個結節,而這些結節在吞咽作時可以上下移。甲狀腺結節的病因非常復雜,目前認為與接線、自免疫、傳和攝碘有關。

中醫的分型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特和療效關鍵所在,正如《外科正宗》所言:“夫人生癭瘤之癥,非正氣結腫,乃五臟瘀、濁氣、痰滯而。”中醫認為癭瘤主要由氣、痰、瘀壅結而。治療常采用散氣、行痰順氣、活散堅的治則。據甲狀腺結節的臨床表現、舌象、脈象等,中醫常常從以下四個類型進行辨治:1. 氣郁痰阻型,常用四海舒郁丸加減進行治療;2. 顆結瘀型,常用海藻玉壺湯加減進行治療;3. 肝火旺盛型,常用梔子清肝湯和消凜丸加減進行治療;4. 心肝虛型,常用天王補心丹加減進行治療。

目前,西醫治療甲狀腺結節的方法主要包括左甲狀腺素藥抑制治療、酒治療、放碘131治療、傳統手治療、激凝固和高頻聚焦超聲治療等。雖然這些治療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藥抑制治療的療效不確定,而且低甲狀腺激素水平可能會增加60歲以上老年人的病死率;酒治療適用范圍有限,容易導致甲狀腺周圍組織粘連;放碘131治療可能導致永久甲減,需要終生服藥;手治療后結節復發率在18%~30%之間。

總的來說,甲狀腺結節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其病因復雜,中西醫治療方法各有優劣。中醫注重辨證論治,以散氣、行痰順氣、活散堅為主要治療原則;而西醫主要依靠藥、手和放治療。對于患者來說,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需要綜合考慮病、患者意愿和醫生建議,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