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到10塊錢的方子就能消除各種息!我自不好,經常要去村口的診所喝中藥,對中醫有了深刻的認識:便宜且高效。因為頻繁喝中藥,小伙伴們都戲稱我為“藥罐子”,很有人愿意跟我玩。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上學后,我在課桌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此生若不為良相濟世,便為良醫濟人。”大學畢業后,我毅然放棄了三甲醫院的名額,選擇了基層醫療工作,因為我認為只有深基層才能真正幫助患者。

記得有一位胃息的患者滿懷期待地找到了我,但效果并不理想。我費盡心思地更換方子治療,三個月過去了,效果微乎其微,他最終到失。我至今還記得他說的話:“現在的高材生真是一無是有一紙學歷,書都讀到狗肚子里去了。”那晚我徹夜未眠,這位患者的話深深地了我。

回到學校后,我找到了老師請教。老師告訴我,“治療息其實很簡單,只需用2斤生麥芽就可以了。”他給了我一張方子,讓我慢慢領悟:生麥芽、附子、桂枝、烏梅、甘草、僵蠶。這個方子看起來平平無奇,但卻取得了驚人的效果。

用了一周方子后,患者反映上腹部的疼痛和反酸有了明顯改善。隨后使用了兩個療程的藥后,醫院復查竟發現息不見了。

我追問老師:“為什麼這個方子能取得這樣的效果?”老師解釋道:西醫研究出了“息”這個名詞,并據息出現的部位進行命名,比如腸息、胃息。大部分人一聽到有息就慌了神,擔心會有嚴重后果,最后在六神無主的況下選擇手切除。然而,大部分息都是良的,本不需要手,只需喝幾副湯藥,幾百塊錢就能治愈。

而中醫認為,息是痰濁和淤堵塞在一起,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形了息。治療息分為幾個步驟:第一步是補,使用附子、桂枝、甘草。附子能大補氣,而桂枝能溫通經脈,甘草則牽制附子的毒。為什麼要用補的藥呢?因為《黃帝經》中記載:“化氣,形”,也就是說,氣充足才能產生氣,而氣過剩則容易產生有形的邪氣。所以需要補充氣,一旦氣充足,就像冬天過去春天來臨,自然而然的冰雪融化了。

第二步是疏肝,使用生麥芽。補充氣后,需要確保氣能夠到達病灶,如果氣通道被堵住,再多的氣也無濟于事。由于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大多數人都有肝郁問題,而肝主疏泄功能,肝郁會導致氣機失調,氣也就無法到達病灶。為什麼選擇生麥芽而不是柴胡呢?名醫張錫純表示,柴胡會影響胃氣的通降,而生麥芽則不會,并且還能保護中焦脾胃。

第三步是化瘀,使用烏梅和僵蠶。烏梅能夠化解痰,而僵蠶則活化淤,一氣一的淤塞清理干凈。

這些年來,我親眼見證了中醫的衰落,從人才輩出到人才匱乏,我的心復雜。有朋友勸我出國行醫,因為在外國人眼中,中醫是寶貴的財富。然而,我拒絕了,即使中醫真的消失了,我也不會改行!因為我曾經發誓:此生若不為良相濟世,便為良醫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