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醫圣張仲景創造了一張千古名方——甘麥大棗湯。這個方劑僅僅使用了三味藥——炙甘草、小麥和大棗,卻展現出了對治療失眠和抑郁癥的神奇療效。甘麥大棗湯最早出自醫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作為一種中醫方劑,甘麥大棗湯有安心神、調和急緩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臟躁癥。其癥狀表現為神恍惚,常常到悲傷哭,無法自控,心,睡眠不安,嚴重時甚至會言行失常,頻繁打呵欠,舌頭呈淡紅,苔薄且,脈搏細微而快。在臨床上,甘麥大棗湯常被用于治療癔病、更年期綜合征、神經衰弱、小兒夜啼等心不足、肝氣失和的病癥。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中有這樣的記載:“婦人臟躁,喜悲傷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甘麥大棗湯主之。”對于婦而言,神恍惚、憂郁煩躁是常見的癥狀,此時需要以養心滋為主,使患者緒舒暢,心開朗。制作方法為:準備炙甘草、小麥和大棗作為原料,先將小麥洗凈并漂洗掉浮渣,然后將大棗掰開去核,與炙甘草一同加800毫升凈水,用小火慢慢煎熬,煮沸后煎至400毫升左右,去除渣滓,再取煎二次(最后吃掉大棗即可)。用法為早晚溫服為宜。這個方劑的功效包括養心、安神、鎮靜和止虛汗。適用于經前張癥、更年期綜合癥、小兒多癥、神經衰弱以及嚴重的失眠等病癥。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甘草有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可能會引起水腫和升高,因此不宜大量或長期服用。此外,盛和心火盛的患者也不適合使用該方劑。然而,兩千年后的今天,甘麥大棗湯仍然是中醫治療“臟躁”癥狀的常用方劑之一,并且在后世醫家的臨床實踐中,其治療應用范圍得到了擴大。對于那些心不足、心神失養的患者,只要基于甘麥大棗湯進行適當的加減治療,都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