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中,被稱為“甘草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倍氣力,金瘡消,解萬毒……”。除了這個名字,甘草還有很多別名,包括草、甘、草、草、甜草、甜子等,這些別名都與甘草的狀有關,很好理解。然而,甘草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別名,國老。這個別名要從南朝時候說起。
南朝時期有一位名醫陶弘景,他不僅是著名的醫藥學家,還是有名的道士、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從小聰明過人,學識淵博,早年便宮為。但在他36歲時,因回歸大自然,過田園生活,便辭去職,居在茅山。然而,盡管居在山中,他仍不時收到梁武帝讓人傳來的國家時事態,為朝庭出謀劃策,因此被人們稱為“山中宰相”。同時,他還編撰書稿,寫煉丹筆記,也經常給人治病。他治療的病人很多,各種各樣的病人,幾乎每個藥方中都不了一味甘草。有些不懂醫道的病人問陶弘景:“陶大人啊,為什麼你給人治病,每副藥里都有甘草呢?難道甘草能治百病嗎?”陶弘景笑著回答:“我研究《神農本草經》多年,甘草可是一味不可或缺的好藥啊。它本甘平補益,又能緩能急。在藥方中,對一些猛烈或懶緩的藥,可以起到監之、制之、斂之、促之的作用。在不同的藥方中,甘草可以充當君藥或臣藥,佐藥或使藥,能調和眾藥,使其更好發揮藥效。在藥的王國里,甘草就像是一個和事佬一樣,又像是國家的藥老一樣。我這樣說,你明白為什麼我十方九甘草了吧?”病人連連點頭稱是。從此,人們把甘草稱作國老。
甘草的原植株為豆科植甘草、脹果甘草或果甘草的干燥及。在春季、秋季和夏季采挖,除去須后曬干使用,或者用炙后使用。曬干后使用稱為生甘草,經過炙后使用稱為炙甘草。
甘草遠在晉代之前就被發現有解毒的良好效果,可以治療各種各樣的毒。它有調和眾藥的作用,使藥之間不爭斗,被稱為國老。李可老中醫在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過程中,巧妙地利用甘草的善解百毒以及炙后有扶正補中益氣的作用。在使用烏、附類方時,炙甘草的用量往往是烏頭、附子用量的兩倍。并且認為在破格重用附子100克以上時,炙甘草60克已足以監制附子的毒。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土伏火”,炙甘草通過補中益氣來達到補土來伏火的效果。正如鄭欽安在論述四逆湯中炙甘草時所言:“氣既回,若無土覆之,焰易熄,雖生不永,故繼以甘草之甘,以緩其正氣,緩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永固,又得重生也。”漢古醫館自開館以來,一直遵循李老的經驗,在使用烏附類藥時從未出現過烏、附中毒的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