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瘡是一種常見病,通常被認為是由于火熱引起的,因此常常使用甘寒或苦寒的藥來治療。然而,如果口瘡是由虛證引起的,過度使用寒涼藥可能會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在這種況下,可以嘗試甘溫除熱的方法來治療口瘡。

復發口瘡,在中醫中被稱為“口疳”。由于患者大多有口舌灼熱疼痛、舌紅等熱癥,所以口瘡的病因通常被認為是火熱。一般認為口舌潰瘍要麼是“心脾有熱”,要麼是“虛火旺”,因此治療方法主要以甘寒、苦寒為主,如導赤散、瀉黃散、涼膈散、知柏地黃丸等。

然而,在臨床診斷中,筆者發現,對于一些口瘡反復發作、持續不愈的患者,僅僅使用寒涼藥治療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加重病。經過詳細審查患者的病,發現這類患者大多有以下共同特點:(1)長期服用苦寒藥;(2)勞累加重病;(3)食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4)潰瘍面一般較小,呈淡白,偶有淡紅但中心均為白。綜合上述癥狀,可以發現這些都是脾胃氣虛的表現。

因此,筆者在尋求古代醫書中的經驗時發現,《景岳全書·口舌篇》中指出:“口舌生瘡,固多由上焦之熱,治宜清火;然酒、勞倦過度、脈虛而中氣不足者,又非寒涼可治,故雖久用清涼終不見效此當察其所由,或補心脾,或滋腎水;或以理中湯,或以附子之類反而治之,方可痊愈。”李東垣在《脾胃論》中也提到:“胃氣一虛,耳目、口鼻均為之病”,并說:“脾胃之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這些論述揭示了脾胃氣虛、失調是口瘡產生的病機。

因此,筆者確立了益氣健脾、甘溫除熱的治療方法來治療復發口瘡,并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以下是一些病例舉例:

例1:患者是一名62歲的,退休工人。口腔潰瘍反復發作數年,勞累時更加嚴重。之前曾服用過養清熱的中藥和西藥,潰瘍有所緩解但一周又復發。經過診斷,發現患者脾胃虛弱,虛火上炎,失調。采用益氣健脾、甘溫除熱的方法,方劑為黃芪建中湯。服藥后潰瘍面小,疼痛減輕,汗出減,病得到控制。

例2:患者是一名44歲的男工程師。口腔潰瘍反復發作5年,每次持續2周至1個月。近期由于勞累又出現口腔潰瘍。對于此類患者,采用甘溫除熱的方法,方劑為補中益氣湯加味。服藥后潰瘍面小,疼痛減輕,口干癥狀有所改善。進一步調整方劑后,口腔潰瘍完全愈合。

以上病例說明,甘溫除熱法主要適用于氣虛發熱的證候。黃芪建中湯是甘溫除熱的方劑,常用于失調引起的虛熱。口瘡患者的怕風、易汗、口干和便溏等癥狀都是脾胃虛弱、失調的表現。選用黃芪建中湯,可以補充氣,調和,配合竹葉、木通等藥以祛邪。通過這種方法,可以達到“長”、“”的效果。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機免疫狀態與口瘡的復發有明顯的關系。口瘡被認為是免疫系統對自抗原產生免疫反應導致組織破壞的表現。一些藥如黃芪、黨參、當歸、白、白芍、柴胡和防風等可以增強免疫功能,改善自免疫狀態。

總之,口瘡的治療需要據虛實況進行區分。實火多由上焦之熱引起,中焦虛寒和下焦火則由經絡傳變所致,因此需要分別進行治療。應該注意保護脾胃,不僅僅局限于局部炎癥的治療,不要濫用苦寒瀉火的藥。采用甘溫除熱的方法,可以有效治療復發口瘡,并改善患者的免疫狀態。對于年老虛的人和慢病患者來說,更要重視脾胃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