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聾耳鳴是一種常見的健康問題,其主要治療思路是通過補腰腎與疏肝膽來達到緩解癥狀的目的。據中醫理論,腎開竅于耳,而經則環繞整個耳部。在北京,有一位劉大爺的老人告訴我,他以前耳朵經常鳴響,每年都有幾個月無法消除。后來,他的戰友推薦了一個方子給他,里面只有兩味藥,分別是骨碎補和王不留行。只要煎水服用,他耳鳴了三年的癥狀就減輕了。我聽了之后覺得非常神奇!因為骨碎補能夠補腎,而腎主管骨骼,所以最適合補腎的就是骨碎補。而王不留行則最像將軍,因為它可以疏通肝膽經絡。我立刻將這個方子記下來。所以,你說誰是我的老師呢?很難說清楚。有時候,你面前的老農可能就是你的老師,他會傳授給你一種方子,這就做“一方之師”;他會教給你一個字,這就做“一字之師”。

《黃帝經》中說:“腎主骨,開竅于耳。”這個道理對于西醫來說可能很難理解,明明是耳朵的問題,為什麼要用骨碎補來補腎呢?這正是《黃帝經》中所說的“病在上取之下”的道理。腎主水,為五臟六腑提供華,當腎水不足時,頭面七竅就會變得最敏。就像池塘里水時,池塘壁上的泥土會最先干涸。我曾經去山上采藥,一路上常常看到一些骨碎補生長在樹上或者巖石旁邊,隨手一折,只聽到清脆響亮的聲音,沒有任何拖泥帶水的覺。傳說中,骨碎補是神農氏發現的。神農氏在采藥時不幸從崖上摔下來,結果摔斷了。盡管神農氏本擅長采藥治病,但這次他卻無法行,陷了自己無法醫治的尷尬境地。就在他到絕時,突然一群猴子來到他邊,它們每只手中都拿著一塊藥,藥上長滿了金黃的絨。猴子們恭敬地把藥遞給了神農氏,神農氏意識到這是上天派來送藥的。他立刻接過藥嘗了一口,發現這些藥苦味溫,很容易咬碎。他吞下一些藥,然后將嚼爛的藥渣敷在傷口上。頓時,傷口的疼痛停止了,腫脹消退,骨骼恢復了原狀。為了找出這種藥的產地,神農氏讓猴子帶路,最終找到了這種草藥,并將其命名為骨碎補。由于是猴子獻上的靈藥,它也被稱為猴姜。雖然這只是一個神話傳說,但骨碎補的神奇功效卻是不容忽視的。醫學家常說,骨碎補能修復骨頭的碎裂。因為骨碎補能夠固定和收納腎氣,如果腎氣不穩定,就無法提供力量來促進生長。《病因賦》中說:“耳鳴者,腎虛之故。”骨碎補有苦味溫,能夠進腎經,而腎開竅于耳。對于腎虧虛的人來說,一旦得到補充,耳鳴的癥狀就會減輕或消失。就像肚子虛弱時會發出咕咕的聲音,要如何治療肚子虛呢?可以吃饅頭。吃下饅頭后,肚子的咕咕聲就會停止。耳朵也是一樣,耳鳴是因為腎虛引起的,腎虛時耳朵會喚。第一次聽到王不留行這個中藥的名字時,我覺得它的名字非常霸氣,腦海里立刻浮現出一個個故事節,仿佛瞬間置于玉門關外,想象著金戈鐵馬、大漠風沙、楊柳和羌笛。雖然有王命,但不能留下行蹤。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王不留行的功能就是通行無阻,即使皇帝來了也阻止不了它的行。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名字非常切。王不留行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全草人藥,但現在只使用了種子,沒有使用、葉、花,這實在是太可惜了。在許多地方,王不留行通常被稱為“大麥牛”,因為它喜歡在大麥地里生長,每年都會長出新的植株。我們知道經環繞整個耳部,而肝膽相互關聯,互為表里。如果肝膽經絡的氣不暢通,遭阻塞,就會出現耳鳴和耳聾的癥狀。《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說:“木郁之發,甚則耳鳴旋轉。”意思是肝部郁結會導致頭暈和耳鳴的出現。王不留行擅長通行經絡,不會停留在一,即使有王命也無法阻止它的行。只有將軍才備這樣的膽識,一旦進經絡,氣就會通暢。因此,記住,對于耳聾耳鳴問題,骨碎補30-50克,王不留行10克,補腎通肝,無論是新的鳴響還是長期存在的癥狀,都能獲得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