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歸丸是一種中藥,出自明代大醫張景岳的《景岳全書》。據《經》的說法,“左右者,之道路也。”男屬于屬于,所以俗話說男左右。因此,補腎的藥為何被稱為“右歸丸”呢?這涉及到中醫的一個概念——脈診。據脈診,左手脈搏代表腎脈,右手脈搏代表腎脈。一般來說,腎虧虛時,右手脈搏會變得沉弱。為了讓右手脈搏恢復到正常狀態,也就是讓腎得以補充,我們可以理解為右歸丸是用來補充腎的。腎虛的典型癥狀包括四肢怕冷、腰膝酸痿、、宮寒、腹冷、食和大便稀溏等。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被譽為方劑的鼻祖,后來的醫家創立的方劑大多源自于此,右歸丸也是從八味腎氣丸演變而來的。

右歸丸的組方包括地黃、炮附片、桂、山藥、酒萸、菟子、鹿角膠、枸杞子、當歸和鹽杜仲。八味腎氣丸的特點是“三補三瀉”,即補中寓瀉,三補分為地、山藥和山茱萸,三瀉分為茯苓、澤瀉和牡丹皮。這種方劑補而不滯,相對溫和。然而,當腎不足、命門火衰時,使用這種方法補腎的效果相對保守且有限。腎臟是先天之本,腎是全氣的源,因此被稱為“命門之火”。基于這個理念,張景岳在八味腎氣丸的基礎上提出了變通的方法,即“益火之源,以培右腎之元”。他創造了純補無瀉、峻補元的方劑。在保留“三補”的同時,對“三瀉”進行了減,這并不是說“三瀉”不好,而是不符合戰略方針。附子有辛溫能通十二經脈的作用,被譽為“回救逆第一品藥”。桂補火助,引火歸元。當元虛衰時,寒會乘虛而桂能“益火之源以消翳”。鹿角膠甘溫助,是補腎壯的重要藥。在這三味藥的補充下,腎逐漸恢復。的基礎,沒有就無法轉化;沒有就無法產生。這種的本質使得張景岳明白“善補者,必于中求,則助而生化無窮。”因此,補的同時也需要滋,這就是為什麼張景岳保留了腎氣丸中的“三補”分——地黃、山藥和山茱萸,并加了枸杞子。這些都是甘潤滋補的藥,能夠滋養、補腎、養肝補脾、填補髓,符合“中求”的指導思想。杜仲能夠補肝腎、強筋骨,對于腰膝酸和肝腎虛弱非常有效。菟子屬于雙能衛,有滋補腎和腎的作用,是平補的良藥。當歸能夠養,配合鹿角膠補養,補而不滯。肝腎同源,養肝的同時也是在養腎。最后,我們來談談桂附地黃丸和右歸丸,這兩種方劑都有溫補腎的功效。在考慮如何選擇時,正如前面所說,右歸丸是純補方,適用于純虛狀態下,氣衰神疲,明顯的畏寒肢冷和腰膝酸是主要癥狀。八味腎氣丸也有這些癥狀,但沒有那麼明顯。此外,需要明白的是,“三瀉”主要理的是水問題,腎虛水泛,氣化失常,會出現水和痰飲停的問題。如果伴有下肢容易水腫、痰飲咳等問題,就需要考慮使用八味腎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