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橫流,人心浮躁。經濟的繁榮掩蓋了許多心的空虛與不安。因此,許多人尋求通過修行來獲得心的安寧與滿足。那麼,究竟該選擇怎樣的修行之路呢?今天我們為大家總結三個關鍵的要點。

第一,無分別。有一個小和尚和他的得道高僧師傅一起去化緣。一路上,小和尚對師傅敬仰有加,覺得師傅都對,句句說得有理,心無比崇拜。然而當他們到了一條小河邊時,看到一個姑娘想過河過不去。老和尚主背著姑娘過河。小和尚在心里嘀咕了十里地,卻不敢問。師傅指出,他背過了河,馬上就放下了,而小和尚背了三十里地,還沒放下。師傅的心里只有助人的善念,沒有男之間的雜念,所以過河后,師傅心都放下了。小和尚有男不親的分別心,而遮蔽了自己的善心。窮與富、賤與貴、吉與兇、順與逆、得與失、對與錯、是與非、敵與友、與恨、與丑……這些都是我們的分別心生出來的概念。如果破除了分別心,也就消除了對立與矛盾。離“自在”的境界又近了一步。

第二,無執著。一位學僧問禪師:“師傅,以我的資歷多久才能開悟呢?”禪師答:“十年。”學僧又問:“需要十年嗎?師傅,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長時間開悟呢?”禪師答:“二十年。”學僧接著問:“如果我夜以繼日、不眠不休的只為禪修,又需要多久才能開悟呢?”禪師搖搖頭答:“那你就永無開悟之日了。”正確的做事態度應該是:因上努力,果上隨緣!太執著一個結果或目標,得失計較之心就會隨之而來,人就沒辦法活在當下。因為結果是眾緣合和的作用,不是人為所能完全控制的。所以,請安住當下的努力。之坦然,敗之淡然。

第三,無妄念。一位小和尚問一位得道的禪師:“您開悟前與開悟后有什麼區別?”禪師答:“開悟前,砍柴,擔水;開悟后,砍柴,擔水。”“那有什麼區別?”小和尚一臉疑問。師傅答:“開悟前,砍柴的時候想著擔水;擔水的時候想著砍柴;開悟后,砍柴的時候想著砍柴,擔水的時候想著擔水。”王明詩曰: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外尋神仙。意思是:該吃飯的時候就只想著吃飯,該睡眠的時候就安心睡覺,這樣修行下去就有用,不用另外找其它玄妙的法門。吃飯和睡覺時,我們不是刷手機,就是妄念紛飛。捫心自問,現代人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安心吃飯和睡覺?有幾個關心飯菜是否可口,睡夢是否香甜?真正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并非易事,可以先從無妄念地吃飯、睡覺開始練習。通過這三點的修行,我們的修行之路才算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