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話說楊浦丨敬畏生命 守護健康:記我國婦產科學的奠基人王淑貞教授

新中國立后,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城市嬰兒死亡率這一數據,通常是衡量一個社會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而它從1949年的15%左右,下降到最近兩三年的5‰左右,離不開國家對婦保健事業的重視及投,也離不開一代又一代醫療工作者,尤其是廣大婦產科醫護人員的努力。

來認識這樣一位畢生在上海從事人民衛生事業的醫療工作者——王淑貞。的故事,還要從一所醫院、一個學科說起。

在中國現代醫學史上,王淑貞教授(1899—1991)在婦產科這一領域擁有極高的學地位,是我國婦產科學當之無愧的奠基人。與北京協和醫院的林巧稚齊名,二人素有“南王北林”之稱。

王淑貞,江蘇吳縣(今分屬蘇州市吳中區、相城區)人,1917年江蘇醫學堂學醫,次年考清華大學,后赴留學。1925年在世界一流醫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次年進上海西門婦孺醫院(今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上海市紅房子婦產科醫院的前)工作。

王淑貞從醫60余年,在這所醫院里從一名普通醫師,長為婦產科主任。

1926年,在王淑貞剛回國時期,這所由傳教士創辦的婦孺醫院還是一個只有兩間平房的小小門診部。但后來,通過以及所帶團隊的良好口碑,這所名不見經傳的婦孺醫院逐漸為一家真正“婦孺皆知”的醫院,以至于老上海人總有這樣的錯覺:就好像每個上海人都出生于“紅房子”。現今,網上仍有很多自稱“紅孩兒”(即“出生在紅房子的孩兒”)的網友。

1932年王淑貞出任上海子醫學院院長,是該校第一位中國籍院長。1951年西門婦孺醫院改組為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王淑貞擔任醫院院長兼婦產科教研室主任。后又曾任上海醫科大學婦產科醫院名譽院長。

王淑貞是一名醫生,醫風嚴謹,診斷果斷,手細致,關病人;也是一名醫學教授,在婦產科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就,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婦產科人才。

近代上海西門婦孺醫院作為我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王淑貞拓寬了婦產科的學科范圍。以往的婦產科主要關注的生育及產后的嬰兒護理,但讓大家了解到,婦產科是一個包含婦產科分泌、婦產科腫瘤等多學科的綜合學科,除生育及產后護理這些問題外,還應該關注的整健康,如宮頸癌等疾病的篩查和預防等。

王淑貞的多項研究開國之先。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中華醫學雜志》上發表了論文《子宮頸癌》,這是我國最早科學討論宮頸癌、宮癌的論文之一。50年代中期,王淑貞在國較早地研究了腹外剖腹產這種在當時還比較新的技,發表了論文《90例腹外剖腹產的分析》,這篇文章對后來我國開展腹外剖腹產手有劃時代的指導意義。50年代末期,王淑貞還領導研究小組對2500名孕婦進行了骨盆外測量、測量,取得了我國南方骨盆外徑線的正常值,填補了國研究空白,使國人有了自己的骨盆測量數據參考值。的這項研究有效地降低了我國孕產婦的難產率,挽救了眾多人的生命。

60年代初,王淑貞擔任主編的《婦產科學》相繼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高等醫學院校婦產科學的教材,在1977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王淑貞取得的方方面面就,推著我國婦產科的前進與發展,而的高貴品格和神事跡,也時時刻刻激勵著后人。是一個無私忘我的人,的一舉一總表現出對生命和真理等普遍永恒的東西的敬畏與熱。這些特征鮮明地表現在對待生命、知識,對待病人乃至邊人的態度上。

對他人的關細致微。王淑貞常常告誡年輕同事“要千方百計減病人的痛苦”。在行醫過程中,不會因病人貧窮而拒絕醫治,相反還會主為他們減免醫療費;在生活中,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家里的保姆、醫院的同事以及更多的邊人。對生命永遠保持著無限的熱。王淑貞會因新生命的到來而由衷到歡喜,會在每一次親手迎接新生兒后出欣的笑容,也會在面對不能醫治的孕產婦時流淚、自責。

對待知識也是如此,時刻保持著敬畏之心。王淑貞對待知識的態度超越了個人私己利益的層面。認為,知識不是個人的。例如,醫院取得的很多科研果和寶貴經驗(如宮頸癌的篩查及防機制),通過舉辦學習班、進修班等方式,向全市乃至全國的同仁分,以此惠及更多人;再比如,無償給年輕人輔導英語,只為他們能夠學到國外的先進技

王淑貞一生為醫務事業忘我奉獻,幾乎傾盡所有,在50多歲時放棄了家里優越的條件,跟年輕醫生一樣住在醫院的集宿舍,以院為家,以便更及時地理院事務;辛辛苦苦工作,常常把周末過了工作日。

中國的衛生健康事業能取得長足的進步,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醫療工作者的努力。到王淑貞而言,通過畢生的行醫、科研與教學等活,培養了一支能夠勝任婦產科各個領域的團隊;又通過年復一年的舉辦學習班、進修班等形式,毫無保留地向全國同仁推廣經驗,從整上推了我國婦產科學的發展;直接或間接其言行舉止惠澤滋養的個人和家庭,更是不計其數。所有這些,構在紅房子醫院發展史以及中國衛生健康發展史,乃至現代醫學發展史上寫下的輝燦爛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