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味甘、微溫,主要歸肝、腎經。它的功能主要是補、益填髓,適用于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肝腎虛、腰膝酸、骨蒸熱、盜汗熱消、眩暈、耳鳴、須發早白等癥狀。地的味為甘微苦,微溫,無毒。它的主治作用是填骨髓,長,生,滋補五臟。地還能治療傷引起的虛弱,通脈,利耳目,黑發須,以及治療男子五勞七傷、子脾胃之氣損、子宮出、月經不調、產前產后百病等。此外,地還可以滋腎水,補,去臍腹急痛。對于病后脛骨酸痛,不能久坐,雙眼模糊的癥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地在配方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例如,可以用于明目補腎的配方,包括生、地黃各二兩,川椒紅一兩,共研末,加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次空腹用鹽湯送服三十丸。另外,地也可以用于治療病后虛汗(口干心燥),方法是用地黃五兩,加水三碗煎一碗半,分三次服,一天服完。

在臨床上,醫家們也有自己的用藥經驗。《景岳全書》作者張景岳把地認為是中藥中最重要的四種藥之一,他甚至被尊稱為張地。因此,地的重要不言而喻。在使用地時,需要把握兩個要點:一是地補,對靜補、的更加適合;二是地補相對于補而言,更適合雙虧。

六味地黃丸是一種非常經典的藥,原應用于小兒“五遲”的治療,即語遲、發遲、行遲、立遲及齒遲。現代應用包括腎虧虛、2型糖尿病、等癥狀。在使用六味地黃丸時,需要注意地黃的用量和用藥比例,這是影響療效的關鍵。

最后,醫案也證實了地的重要。一個患有腎虛、腎不足、髓海空虛的患者,在服用前醫開的六味地黃湯后效果不佳。經過調整方子,增加地黃的用量后,患者的各種癥狀都得到了顯著改善。

總之,地在中醫藥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功效和經驗也是非常富的。希大家在使用時能夠據臨床表現和藥配伍等因素,合理使用地,以取得更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