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風雨,我們都在窯賓館集中醫學觀察點守候著你!這是對安塞區婦保健院駐點醫務人員真實寫照。自2021年12月23日窯賓館集中醫學觀察點第三次啟用以來,梁凡凡、牛志玲、李耀、石亮、楊亞莉、張楠和馬妮七人沒有回過家。每天,他們穿防護服、消毒、測溫、流調、采樣、、送飯、收集醫療垃圾……他們用熱的服務和真誠的守贏得了觀察人員的信任,換來了一批又一批解除隔離人員與家人的團聚。

啟用第一天,他們通宵達旦地努力工作。“剛來的時候,這里空的,一切都得從頭做起!”駐點負責人梁凡凡說。從準備防控資、布局觀察區域到工作人員的安排,只用了一天半的時間。23日,集中醫學觀察點啟用的第一天,54間房住了23人。梁凡凡、牛志玲、李耀、石亮、楊亞莉、馬妮六人從下午2點一直工作到凌晨4點,幾乎每半小時就有一批住者。住的人員有患慢病的60多歲的老人,有隨家人來的11歲、7歲、5歲的孩子,還有藝考生、職高生、中學生,他們大多來自中高風險區,也有B類、C類接者。六人按照各自的分工,測溫、掃碼、流調、登記、消毒,穿梭在防護服中,忙碌而疲憊,卻始終堅守崗位,保障著觀察人員的安全和服務。

在觀察期間,醫生石亮得知一位患有腎病綜合征和肺結核的C類接者袁某需要定時復查肝功能和調整用藥。石亮不畏病毒的危險,穿上厚重的防護服,認真查看了袁某的化驗指標和病歷,并與醫生李耀進行了反復的評估會診。他們迅速聯系了負車和袁某的家屬,及時將標本送到醫院進行檢驗。結果出來后,他們立即對袁某的抗結核藥進行了調整,并將所需藥品送到了袁某的手中。袁某及其家屬激地表示:“謝政府,謝黨,謝不回家的你們!因為有你們的溫暖幫助,我們住在這里很安心!”

觀察點上的工作不僅充滿挑戰,還要面對各種困難。在腰鼓山觀察點,不僅有90度45級的臺階,還有溜的雪地。為了讓觀察人員吃上熱乎乎的飯菜,七人相互攙扶著,艱難地攀爬著臺階,保證送飯順利進行。在送飯過程中,他們不懼辛勞和時間的力,只為讓觀察人員吃得好、睡得香。即使夜晚面屏起霧,他們仍然憑記憶走上臺階,數著一級級的臺階,盡力保障觀察人員的生活。

核酸采樣和新冠病毒抗是對醫務人員技和承風險能力的巨大考驗。在采集鼻拭子時,一名7歲的男孩哭得很厲害,牛志玲不畏風險,鼓勵孩子,功完了采集工作。然而,同房間的一名5歲孩子卻讓梁凡凡和牛志玲陷困境。孩子的手臂非常細小,幾乎找不到管。兩人索了近10分鐘,終于找到了一條管,但管比針頭還細。然而,他們并沒有被困難嚇倒,勇敢地面對挑戰。最終,他們功完工作,保障了觀察人員的健康安全。

在醫務人員的悉心照顧下,觀察期滿的9名觀察人員于1月4日解除隔離。一位名李某的觀察人員深地向醫務人員表達謝:“我很想看看你們的臉,謝謝你們,不回家的大白!你們用大和堅守換來了我們與家人的團聚!”

這些醫務人員是無私無畏的,他們放棄了家庭,為群眾生命安全的守護者。牛志玲是年齡最大的護士,的公公91歲,癱瘓在床,婆婆86歲。常常說自己不孝,在老人最需要的時候,選擇了服務群眾。梁凡凡的兒仍然被封控在西安,兒子即將參加中考,母親患有高和腦梗病,父親生活能力很差。然而,在觀察點上工作時,從不提起這些痛苦。一次在送飯過程中,不慎跌倒,雙膝和手掌都紅腫,鮮滲出服外面。盡管如此,堅持完了20多人的送飯工作,說:“只要能讓觀察人員安心,我就很幸福!”李耀是一名醫生,他已經有20多天沒有回家了,他的兒是他的牽掛。他堅定地表示:“都說疫可怕,但我們有決心抗疫!廢話不多說,干就完了!”他每天早晚都背著30斤消毒上山噴灑,保障著觀察區的安全。石亮和楊亞莉的人都是一線醫務人員,他們的孩子只有1歲多。楊亞莉主要負責觀察人員的住登記、測溫、流調等工作,同時還兼職送飯和收垃圾。很喜歡現在的工作狀態,說:“忙碌、充實、快樂!”張楠是最年輕的護士,在工作中麻利高效。說:“趁著年輕,多做點事,留下好的回憶!”剛開始時,非常害怕,但在這個溫馨的大家庭中得到了幫助和鼓勵,迅速長起來。

副院長袁博和司機雷永明還自愿擔起了核酸采樣的送檢員的職責。他們一起努力,為了群眾的安全和健康,默默奉獻著。

現在,我們仍然滿懷期待,期待著千千萬萬不能回家的人早日團圓,期待著黎明的曙早日到來!這個世界沒有所謂的超級英雄,只有而出的凡人。他們用點點螢火匯聚麗的星火,愿輝燦爛的天空將夜贈給世界,愿人民安康,事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