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做飯非常喜歡,尤其喜歡嘗試一些以前從未嘗試過的菜肴。做好一道食后,我總是第一時間拍照,然后發到朋友圈。發朋友圈并不完全是為了炫耀,最早發朋友圈的初衷是告訴大家:我還活著,我還在這個熱鬧的世界上。后來發現了兩個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個是我做的菜對大家有啟發作用,有的朋友會回復說正在苦思冥想做什麼飯菜,看了你的圖片就有答案了,能夠間接地幫助到別人真是太好了。還有一個效果是得到鼓勵,許多朋友會毫不吝嗇地贊我的手藝:“你的手藝還不錯。”別人的贊揚和肯定對我來說永遠是一種不竭的力源泉,就像拿破侖曾經說過的:“軍功章和綬帶能讓一個普通士兵舍忘死,英勇戰。”在朋友們的熱鼓勵下,我對烹飪的熱不斷高漲。

有朋友問我是否特別貪吃。我喜歡吃,但并不貪吃。嚴肅地說,我用一種莊嚴的態度來對待吃飯,這是對生活的一種尊重。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烹飪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最不用擔心被其他國家超越的領域,因為古人們用虔誠的態度一代又一代地推著烹飪的進步。古代的文人似乎大多是吃貨和酒鬼,像李白、杜甫、蘇軾等都曾經熱地贊酒佳肴,但實際上并不完全如此。古時的普通人熱酒佳肴的熱絕不遜于文人,只是當時的教育水平不均衡,也沒有網絡、微信等社,大家做了好菜也無法在朋友圈里分,而文字工作者則是一個壟斷的職業,所以文人們好像都特別喜歡食,因為他們壟斷了記錄歷史和生活片段的權利。

關于對食的熱,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就像詩中所說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一位騎手在夜晚揚鞭策馬,急速奔向宮殿,楊貴妃出了的微笑,而新來的宮還不知道這是快遞小哥送來的荔枝,貴妃的微笑就是對快遞小哥的好評。現在的團外賣小哥們應該知道,他們的職業并不是電商發展后的新鮮產,至在1600年前的唐代就有外賣小哥了。在香港早期的警匪電影中,無論是警察還是江湖大哥,都喜歡拜關公,因為關公是忠義的代表,而快遞小哥們應該拜楊貴妃,因為讓這個職業得到了發展。要知道,荔枝產自嶺南地區,距離長安有2100公里,即使加急快遞人馬接力,也需要10天半的時間,所以快遞小哥的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蘇軾在《荔枝嘆》中寫道:“飛車山鶻橫海,風枝葉如新采,宮中人一破,驚塵濺流千載。”他用現實主義手法諷刺了權貴階層的奢靡,嘆社會的不公,但同時也留下了食對人們的巨大的記錄,不經意間給荔枝做了個大廣告。

蘇軾本人就是個食家,他不僅喜歡吃,還有一手令人驚艷的烹調手藝。放在現在,他的水平足以為一名特級廚師,經常參加各個電視臺的食節目,做出的菜肴還可以配上一首詩。蘇軾在貶到湖北黃州時,寫了《豬詩》:“黃州好豬,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會煮,慢著火,著水,火候適時它自,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己莫管。”黃州出產的豬品質好,而且價格便宜得不得了。有錢人不愿意吃,認為吃了會貶值,而普通人則不會烹飪,這種要用小火燉,一定要加水,讓的油脂自然煮出來,火候一到簡直味得不得了,每天做上一大碗,吃起來就像在過神仙日子一樣。要知道,東坡可是蘇軾發明的,所以他可是一個被寫詩耽誤的大廚。在詩中,蘇軾只是簡單地贊了豬的烹飪方法和味,對于加工過程中所用的調料等細節,他故意不寫,怕所有人都學會了這個食的做法,導致豬價格上漲。要說古代饕餮之徒中最引人注目的,那就非鄭板橋莫屬了,他有一首詩:“夜半酣酒江月下,人纖手炙魚頭,揚州鮮筍趁鰣魚,燒煮春風三月初。”只有28個字,卻傳達了五個主要容:好酒、人、食、景、愉悅的心。大概意思是,你們尋常人只知道和朋友一起喝酒,胡吃海喝,浪費食,卻不知道喝酒品食應該有相伴。只有這樣,酒才好,菜才好,風景才好,人生才麗。正是這些才華橫溢的文人對食的贊,讓我們的飲食為了一種文化,也讓我們后人明白:吃飯是一件需要認真對待的嚴肅事,簡單地填飽肚子只是低級做的事。對于人類來說,吃飯應該像信仰一樣崇高,而不是兒戲。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無論是年輕還是中年婦,總是為了保持材而節食,但對此,梁實秋先生極不認同:“一個人對待自己如此苛刻,對待別人也不會溫。”可以看出,不認真對待吃飯真的是一種態度問題,而且后果非常嚴重。讓我們認真地對待吃飯,不辜負山河和歷史的記憶,不辜負好的食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