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劍 教授、北京天壇醫院

為什麼新版WHO(2021)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將兒型與人型顱咽管瘤分開?

在2016第四版WHO中樞神經系統(CNS)腫瘤分類中,顱咽管瘤分為造釉細胞型(ACP)和鱗狀頭型(PCP)兩種亞型[1] ;近5年隨著基因與蛋白組學研究的迅猛發展,學界公認它們是不同類型的腫瘤,因此,新版(2021第五版)WHO CNS腫瘤分類,造釉細胞型顱咽管瘤和頭型顱咽管瘤相互獨立、徹底分開[2] 。

患者95-99%為造釉細胞型顱咽管瘤,人患者85-88%為鱗狀頭型顱咽管瘤[3,4] ,二者在臨床表現、影像特征、組織病理及基因表達諸方面截然不同(表1)。

型與人型顱咽管瘤手風險及治療效果有何不同?

顱咽管瘤首選手切除,一旦腫瘤全切患者可以終治愈。兒造釉細胞型顱咽管瘤特點是瘤大、囊實伴蛋殼樣鈣化,組織病理可見腫瘤呈指突樣(finger like protrusion)生長[3] ,多與毗鄰組織,特別是下丘腦粘連,手易造下丘腦損傷,由此導致的高熱、尿崩、激素及電解質紊差,治療中稍有不慎即危及生命。人顱咽管瘤頭型為主,多為實、無鈣化,對毗鄰組織呈而非侵襲生長[7] ,與下丘腦界面清晰易游離;且人對下丘腦損傷的耐程度遠好于兒,手風險較兒大為降低[8-10] 。

如何確保兒顱咽管瘤的手安全是世界難題,對此天壇小兒神外是否有切實有效的方法加以推薦?

如前所述,顱咽管瘤是良腫瘤,一旦手全切,患兒可以終治愈;同時,兒顱咽管瘤手死亡率高,首要原因是下丘腦損傷。中辨別腫瘤與下丘腦的邊界,既能輕游離腫瘤加以全切,又能充分保護下丘腦不損傷,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