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期節目中,食日談主播們邀請到了康奈爾大學社會學博士舒萌,以撰寫的熱門文章《冰箱越大,吃得越差?國中產冰箱里的食系》為切點展開討論。我們探討了為什麼大冰箱雖然象征著家庭富足,卻實際上反映出食的匱乏。主播和嘉賓分們在國各自的親經歷,開啟了一場關于式飲食方式的“吐槽大會”。

我們發現,國人不健康的飲食結構是由多種因素造的,如超過30分鐘的購距離、巨大超市里的超大包裝食、昂貴的綠葉菜等。這些因素引發了諸多健康問題。在國中產以上社區的超市中,雖然出現了新鮮但昂貴的蔬菜,但這也導致了食的區別承載著階層和地區的分化。然而,國也有多種多樣的另類食選擇,令人羨慕。從在農夫市集買姜的奇妙探索,到康奈爾大學學生會組織的小農商超的運作,都證明了“非主流”模式能夠在國飲食轉型的浪中提供好吃、健康、新鮮的本地食

與此同時,主播們也嘆中國擁有本地農貿市場和菜市場,這是一種被忽視了的幸福。然而,我們也擔心近年來中國的飲食消費是否也在逐漸向高鹽糖脂的力飲食靠攏。在工業化食系下長起來的年輕人,是否擁有一被馴化的舌頭,失去了對好味道的認知?在龐大的系之下,個人能夠有不一樣的選擇嗎?我們能通過集塑造我們自己的食選擇嗎?如何在社會時鐘的規訓下保持自我,并嘗試尋找創造另類腳本的可能呢?如何才能通過吃飯維持一種有尊嚴的生活?讓我們每個人都去尋找自己的答案吧!

在紀錄片《堆積如山:中產階級的“富足”》中,訪的32個國中產家庭擁有巨大的冰箱,里面堆滿了加工食品。舒萌在播客中提及了康奈爾大學的食品店Anabel's Grocery,這家商店完全由學生運營,不僅售賣食品,還會組織各種活,如聚餐、關于食的講座以及拜訪當地農場等。

我們發現,在國苦苦尋覓的生姜在廣東的菜市場上有十幾種不同品類,充分滿足當地人的烹飪需求。與此相比,國的“白人飯”令人震驚,裝在小盒子里的胡蘿卜條、黃瓜條,沾點醬就算一餐。這讓我們意識到早年對國的想象是“質極大富的消費天堂”,但親去到國后才發現飲食更加匱乏。

然而,在農夫市集上我們找到了那些在國難以找到的姜。康奈爾大學學生會組織的小農商超幫助學生們提供平價食的選擇,同時也幫助當地小規模農場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這表明在主流供應系之外,我們需要另外的銷售模式來提供好吃、健康、新鮮、本地的食

我們還討論了吃完垃圾食品后再來盤沙拉的現象,以及中國人和國人吃過量的問題。為什麼在力越大的況下,飲食就越趨向充滿“鹽糖脂”的本能?這樣的飲食可以飽腹,但營養欠缺,可能導致“”。我們還思考工業化食系下長起來的年輕人是否失去了對好味道的認知,以及作為消費者如何無法知道食里到底被加了什麼。

最后,我們認識到個人選擇是嵌社會結構中的,但總有一些人能夠創造“另類的腳本”,讓人得以解放自我。怎麼吃,是人維持有尊嚴的生活所必需的重要社會。讓我們每個人都去尋找自己的答案,通過集塑造我們自己的食選擇,保持自我并尋找創造另類腳本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