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個熱帖,討論了“為什麼乖孩子大多沒有好下場?”這個問題。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講述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讓人深思。故事中,一個8歲的孩子在上課時不適,舉手示意了7次,但任課老師一直讓他忍耐,最終導致孩子在下課后昏迷并喪命。這個故事讓人到難以想象,在這短短的10分鐘里,孩子的了怎樣的痛苦?他舉手示意了7次,卻被打和忽視了7次,他的心一定是多麼絕。這個故事展示了典型的“乖孩子”特質,孩子的禮貌、聽話、乖巧、懂事,是讓父母和老師們滿意的,但卻為了導致孩子喪命的罪魁禍首。

在我們的社會中,許多父母喜歡“乖孩子”,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孩子好的表現。然而,他們并不了解這種被抑的“乖孩子”背后所付出的代價。乖巧聽話只是表面的樣子,實際上這是對孩子心真實需求的抑。這種被抑的“乖”,會在孩子心埋下不定時炸彈,一旦引,就會導致自我毀滅式的報復。這種被扮演的“乖”,長期累積會帶來兩種極端的結果,要麼是強烈的抑和抑郁,要麼是強烈的叛逆和報復。這兩種結果看似相反,實際上都是基于逃避痛苦而產生的行為模式。無論是哪一種,最終都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創傷。

在一個心理流群里,有一些被認為是“乖孩子”的人吐槽了他們心的巨大痛苦。其中一個50歲的男人,小時候為了照顧弟弟妹妹而放棄了和朋友一起玩的時間,18歲時為了照顧年老的父母而放棄了北大的錄取機會,適婚年齡時為了讓父母安心而嫁人生子。然而,他最終與父母決裂,因為父母阻止他兒去外地上大學,這是他第一次與父母吵架,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和對家庭的付出只是一場失敗的笑話。而另一個30歲的人,在父母的重下放棄了自己的夢想,被安排去學習不喜歡的專業。決定擺“乖孩子”份,北漂了幾年后卻遇到了和工作的雙重打擊,差點神崩潰。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乖孩子”背后藏著心理抑的機制。父母要求孩子乖是為了滿足自的需求,他們希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而孩子則乖是因為他們知道只有乖才能得到父母的認可和。然而,這種被抑的“乖”會讓孩子失去真實的自我,變得麻木和羸弱。乖孩子往往活得特別累,甚至會有嚴重的心理創傷。

要擺“乖孩子”份,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看見并尊重自己的真實需求,并與父母建立邊界。我們要學會與父母劃清邊界,維護自己的利益,不讓他們侵犯我們的私和個人空間。第二,我們要敢于釋放自己的攻擊,不讓生命力萎。釋放攻擊并不是指罵人或打人,而是指敢于為自己發聲,敢于做自己。運是釋放攻擊的好方式。第三,我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勇敢做自己。我們需要為自己確立目標,并努力實現它們。同時,我們要學會自己,給自己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并不斷學習新事,提升自我。

與自由的氛圍中長的孩子,會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心健康。父母“乖孩子”,實際上是想把自己的人生復制給孩子,這是家庭創傷的延續。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母會承擔起保護孩子的責任,而孩子則可以安心地做自己,不必擔心被父母拋棄或不。讓我們不再做“乖孩子”,而是勇敢地做自己,活出真實的自我。愿每一個“乖孩子”都能擺束縛,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