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可以據出生胎齡、重、出生時是否有嚴重異常況以及生長況的不同,分為高危早產兒和低危早產兒。低危早產兒是指出生胎齡≥34周且出生重≥2000g,沒有早期嚴重合并癥或并發癥并且生后早期重增長良好的早產兒。高危早產兒則是指出生胎齡<34周或出生重<2000g,存在早期嚴重合并癥或并發癥、生后早期喂養困難、重增長緩慢等任何一種異常況的早產兒。據我國的《早產兒保健工作規范》的規定,不同危險程度的早產兒應該按照不同的時間間隔進行兒保檢查。
對于低危早產兒來說,出院后至矯正胎齡6個月,每1~2個月要進行一次兒保檢查;矯正胎齡7~12個月,每2~3個月進行一次兒保檢查;矯正胎齡12個月后,至每半年進行一次兒保檢查。而對于高危早產兒來說,出院后至矯正胎齡1個月,每2周要進行一次兒保檢查;矯正胎齡1~6個月,每1個月進行一次兒保檢查;矯正胎齡7~12個月,每2個月進行一次兒保檢查;矯正胎齡13~24個月,每3個月進行一次兒保檢查;矯正胎齡24個月后,每半年進行一次兒保檢查。
家長們有可能會產生疑問,孩子3歲以后還需要進行兒保檢查嗎?很多家長認為,兒保只是簡單地測量高、重和頭圍,自己在家也可以做,不需要帶孩子去醫院罪。然而,兒保并不像想象中那麼簡單,而且3歲以后仍然需要進行兒保檢查。
據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的規定,0~1歲的嬰兒要在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2個月進行四次兒保檢查;1~3歲的兒每年至檢查2次;4~7歲的兒每年至檢查1次。同時,國兒科學會也推薦了兒保的時間表,包括出生后2周、1個月、2個月、4個月、6個月、9個月、1歲、1歲3個月、1歲半、2歲、2歲半和3歲,3歲以后每年進行一次兒保檢查,直到18歲。
盡管兩個規范在3歲之前的兒保檢查次數上存在差異,但是對于3歲之后是否需要進行兒保檢查,答案是肯定的。每年進行一次兒保檢查,最好能夠堅持到孩子18歲。這是因為在2歲~3.5歲的兒中,大約有13.5%~17.5%的孩子出現語言發育遲緩的況。隨著年齡增長,這些孩子在園后可能會逐漸追趕上來,但仍有一半左右的孩子可能會出現語言落后的況。如果沒有規律的兒保監測,孩子的語言發育況可能無法及時被察覺,從而錯過最佳的診斷和干預時機。此外,語言發育遲緩還可能導致孩子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進而衍生出更多的行為、社和緒管理方面的問題。
3歲以后,孩子的生長發育趨于平穩,生活和飲食習慣也逐漸規律。因此,3歲之后的兒保檢查重點會有所轉移,更加關注以下方面:
- 關注高和重的平穩增長:測量孩子的高、重和頭圍等數據對于父母來說可能很平常,但對醫生來說,這些簡單的數據背后傳遞的信息非常重要。它們可以反映孩子從胎兒到嬰兒再到兒的長轉換是否順利,以及營養是否均衡。如果孩子的數據出現明顯的上升或下降,兒保醫生就需要及時采取措施。例如,一些孩子在3歲以后,高的增長明顯落后于同齡人,這時候兒保醫生需要據孩子的詳細病史評估是否存在傳趨勢范圍的問題,以及是否存在消化系統或分泌系統的問題。另外,一些孩子的重增長明顯高于同齡人,因此定期進行兒保檢查有助于避免兒胖,并能及早進行干預和調整。
兒保健是促進兒生長發育、維護兒健康、保障兒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條件。兒保健的目的是保障兒心健康,使其健康長。兒健康關系到全球政治、經濟和安全,也關系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兒保健的工作項目包括生長發育、作發育、語言發展、緒發育、科學喂養、早期教育、心理行為、高危兒健管理、五保健、疾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兒是祖國的未來和希,占全國總人口的1/3,兒的心健康直接關系到民族素質和國家發展。據統計,全國有139.5萬0-6歲殘疾兒,這給家庭和社會造了巨大的神、心理和經濟負擔。因此,我國政府提出了“大力推行優生優育,加強婦兒保障”的號召,其重要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