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炎癥的緩解和加重有哪些“扳機點”?如何正確飲食?

重寫后炎癥腸病患者飲食管理小

患上炎癥腸病真是一件苦惱的事兒,病的嚴重程度和患者的飲食切相關,很多患者因為“吃不好”而營養不良。門診中,經常有患者會問:“醫生,我這病還可以吃些什麼啊?”飲食結構改變 發緩解或加重炎癥的“扳機點”在關注“該吃些什麼,怎麼吃”之前,首先要對造腸道炎癥損傷的機制做一些初步的了解。目前研究發現,炎癥腸病的發病機制中,腸道上皮屏障的破壞、腸道免疫功能紊和微生的改變等均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而食分與這些因素又有著千萬縷的關系。簡單的說:吃什麼直接會對我們的腸道產生影響,從而加重或緩解炎癥的發生發展,由此可知,“吃”對于炎癥腸病患者來說是一件尤為講究的事。然而對于炎癥腸病來說并沒有單一的食譜目錄,在如此龐雜的食種類面前,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選擇呢?盡管很多研究發現,特定的食有可能發或延緩炎癥腸病發作,但這些研究都集中在不同食類別方面,而不是飲食模式和飲食結構。研究發現,恰恰是飲食結構的改變,可能是發緩解或加重炎癥的那個“扳機點”。也就是說,對于炎癥腸病患者該怎麼吃這件事,我們更應該宏觀地把控飲食模式和結構,而不是糾結吃些什麼。無法通過“吃”獲得營養,還有什麼好辦法那究竟什麼是飲食結構?飲食結構是指各類食的數量及其在飲食中所占的比重,主要有三種類型:營養平衡型、營養過剩型、營養缺乏型。由于漫長的病程,疾病的遷延不愈,反復發作,導致大部分炎癥腸病患者的飲食結構以營養缺乏型為主。對炎癥腸病患者來說,攝足夠的熱量和營養可能特別困難。如果無法通過“吃”來獲取足夠的營養,那麼就必須使用其他方法來獲取營養,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患者或多或都需要“腸腸外營養”支持。腸腸外營養 讓腸道休養生息助康復腸營養 是指營養可以經口攝,也可以通過胃或小腸的營養管輸送至胃腸道的一種營養形式。通常,這些營養是氨基酸為基礎的要素飲食,同時混合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糖)、脂肪、維生素和礦質的聚合。當食減退,生長發育減緩時,可以采取這種類型的腸營養;當需要額外營養要素補充時,可以再另外攝一些含有平衡配比的蛋白質、碳水化合、脂肪的配方飲食。經口攝和/或腸營養都可以幫助保存和提高剩余小腸的吸收能力。這類營養對兒炎癥腸病患者尤為重要,在生長發育期間可以保證供給足夠的能量及營養質。腸外營養 是指營養質經過“消化系統之外”的管直接進,而不是通過胃或小腸這樣的腔道。這種混合含有人所必須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糖、脂肪、維生素、礦質和其他營養質。在胃腸道不能使用的況下,營養便通過一個細管導至人部、頸部或或手臂的大靜脈。當病嚴重時,例如重度活的炎癥腸病,以及后康復的患者,單靠藥治療是不夠的,都需要腸外營養支持。而接過數次手短腸綜合征患者也需要腸外營養緩解嚴重的營養不良。腸腸外營養支持,不僅能與藥聯合使用,起到緩解腸道炎癥的作用。同時使得腸道休息,這也是治療重度炎癥腸病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何時需要腸腸外營養支持呢這個問題,當然需要咨詢自己的主管醫生。簡單的說,任何營養缺乏型的炎癥腸病患者就需要腸外營養的支持。其中一部分便是那些由于并發癥或既往藥無法控制病況下需要手干預的炎癥腸病患者。各位主管醫生一定會據病患們的高、重、手的類型和范圍等指標制定符合個化的營養支持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