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的危害與形原因,探討健脾利的方法

邪被認為是百病之源,對人健康造了巨大的傷害。減功?高、高脂、高糖、高尿酸?這些問題的背后有一個共同的致病因素,那就是邪。那麼邪又是如何形的呢?現代人的不健康生活習慣,如長時間坐著不、喜歡喝冷飲、熬夜、吹空調、吃減藥等,導致很多人不同程度地患有脾虛氣重的病。中醫對邪的認識如何呢?正常況下,的水需要氣的溫煦和蒸化作用,使態的水“氣化”,才能夠輸送到全。而脾主運化水,一旦脾虛中不足,就會導致水代謝失常,水停聚在的某個部位,引發諸多病癥,如胃脘脹滿、惡心、嘔吐、呃逆、心悸、悶、氣短、眩暈等。常言道,“千寒易去,一難除”,因為邪本的特就是重濁、粘膩,比如大便粘馬桶就是邪的典型表現。要想祛除邪,就需要健脾而利,既要排出多余的水分,又要恢復脾的運化功能,這樣才能治問題,使邪無所遁形。

現在,我們將介紹醫圣張仲景的千古祛第一方——苓桂甘湯。可以說這個方子是祛的鼻祖方,現代臨床中很多祛的方子都是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的。苓桂甘湯的藥及配伍特點是茯苓、桂枝、白和炙甘草這四味中藥。方中重用茯苓作為君藥,茯苓是九大仙草之一,味甘淡,相對比較溫和,歸脾、膀胱、心、肺諸經,能滲健脾、祛痰化飲、寧心益氣,茯苓能夠將的水從小便排出。桂枝辛溫,歸心、脾、肺、膀胱經,能溫化氣,布化津,并平沖降逆,與茯苓配伍能夠加強化飲利水的作用。白健脾燥,助運化以阻止痰飲生,與桂枝配伍能夠溫運中,與茯苓配伍能夠健脾祛。炙甘草補脾益氣,合桂枝助化氣,與茯苓配伍,制止過度滲利而傷津,并與其他藥協調配伍。苓桂甘湯嚴格遵循“諸腫滿皆屬于脾”的治療思路:桂枝從脾胃走到;白從脾胃往上走,升發清;茯苓從脾胃往下走,降掉濁;炙甘草穩固脾胃。盡管方子中只有四味藥,但它們的配伍協調,選藥良,集溫化、發散、健脾、利飲于一方,溫和而不過熱,利而不過強,既治標又治本,使脾得以恢復,痰飲得以化解,津得以分布,癥狀自然痊愈。

苓桂甘湯有溫化飲、健脾利的功效。原方主要用于治療中不足引起的痰飲證,臨床表現為脅支滿、目眩心悸、氣短咳嗽、舌苔白、脈弦或沉等。在現代臨床應用中,茯苓桂枝白甘草湯常用于治療慢支氣管炎、肺心病、高脂癥、冠心病、慢疹、心源水腫、腔積、心包積、支氣管哮、慢心功能不全、眩暈、梅尼埃病、神經能癥、慢腎小球腎炎水腫、慢胃腸炎、急羊水過多癥等水飲停留在中焦的疾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