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氣環繞的季節。對于那些本就脾虛重的人來說,的不適也會隨之而來。如果你常年使用控油洗面和面,卻依然無法抑制面部的油滿面和冒油現象;如果你每天上廁所都覺黏黏的,甚至有些難以沖洗干凈,還有拉不盡的覺;如果你經常到腹脹;如果你白帶較多,下發熱,尤其是在春夏季節,大姨媽期間氣味濃郁,令你也很擔心別人能聞到;如果你經常失眠多夢,睡眠質量不好,容易疲倦;如果你明明骨架不大,卻每天早晨起來都臉腫,早晨的小和晚上的小完全不一樣,早晨很瘦,到下午就腫得穿子都有勒痕;如果你經常特別容易,容易饞;如果你經常沒有胃口,完全不想吃飯,里時常黏糊糊的,還有口氣;如果你出汗都黏糊糊的;如果你的肚子松都不結實,腫腫的。如果你有多種符合上述癥狀,那麼說明你的氣很重。不過,有一個金標準可以判斷,那就是看舌苔。無論你出現什麼不同的癥狀,只要舌苔厚膩,就一定有邪。不過,邪也有不同類型,每天早上可以對著鏡子看看:寒的特征是舌苔白而厚膩,舌頭淡白,舌胖大,舌兩邊有齒痕;熱的特征是舌苔黃而厚膩,或舌兩邊有齒痕,或舌頭偏紅。

氣是百病之源。當氣泛濫時,會影響我們心、脾、腎三個重要臟氣,導致它們的功能下降。心肺功能降低會出現心慌悶、咳嗽痰多、頭暈、面暗黑,額、頰、鼻柱、周出現黑斑點的癥狀;脾胃消化功能下降會導致食不好、腹脹、大便不形、大便黏滯;水代謝能力下降會導致腎抑,喝進去的水不能很好地氣化分布,直接變尿排出,尿頻增多,即使喝很多水也不解

那麼,氣是如何進我們的的呢?為什麼在相同的環境中,有些人沒有氣,而氣偏偏找上了你呢?原因可能很多人都中招:首先,缺乏運會導致氣不能得到運和舒展,容易滯留,水和氣的滯留會產生氣。此外,大部分人思慮過度,肝氣郁結,肝木克脾土,肝氣郁結不僅會導致氣滯,還會抑制脾的功能,因此更容易產生氣。再加上常年使用空調、曬太,會傷害脾,創造了寒的環境。質過剩,攝過多甘厚膩的食力大了容易過量攝食,脾胃消化不了,這些積累在里,無法轉化為良好的氣,也無法排出完整的大便。

如果想通過飲食來祛除氣,可能越吃越。古人有句諺語:“千寒易除,一難去。黏濁,如油面。”在線吐槽就是:祛除氣真的很難,就像把油脂攪拌到面團里一樣,想想都讓人頭疼。因此,祛除氣需要耐心,需要選擇正確的方法,并且要消除產生痰的源頭。《證治匯補·痰證》中提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所以除的關鍵在于健脾。僅僅通過飲食來祛的難度太大。畢竟,食的消化還是要依靠脾胃來完,而氣重的人的脾胃本就較弱,消化能力有限,過多的攝可能會給脾胃帶來負擔。很多人整天喝紅豆薏米水、荷葉茶來祛,最后卻發現舌頭越喝越腫,大便也變得越來越稀。因此,不妨嘗試外治法,因為“”屬于水,而火能克制水,所以對于氣過重的況,應該選擇以火克制。在中醫療法中,艾灸和拔罐都與火有關,也是常用的祛方法。然而,我們更推薦艾灸,原因有三:首先,虛弱的人不適合拔罐,而艾灸適合所有人,它能夠培補元氣、補益氣、補腎固,非常適合虛弱的人;其次,拔罐更適合拔除“外”,對于脾虛引起的“”效果不大,而艾灸則可以同時祛除“外”和“”;最后,拔罐無法健脾,而艾灸可以健脾,從本上阻止氣的產生,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艾灸有兩個關鍵位,比吃下100碗紅豆薏米還要有效。

第一個是承山,承山是脾土微粒在膀胱經經水下行時固化的地方。承山是祛的大氣重的人按承山到明顯的酸脹痛。當氣使你到疲倦時,按承山就能讓你恢復神。艾灸承山幾分鐘后,到微微發熱,這表示膀胱經上的氣被激發,正在排出氣。

第二個是通脾經的方法。氣多與脾有關,脾主運,所以祛的關鍵在于健脾。有一種不需服藥而能健脾祛的方法:從三開始,用手指沿著骨緣推到陵泉,反復推按。在推按的過程中找到最痛的點,直到不再疼痛,脾經就會通暢了。也可以直接在這個位置進行艾灸。灸的時候重點要灸陵泉,這是足太脾經的合,屬于水,是脾經氣的地方,脾經氣在這里最為旺盛,有健脾祛、通利三焦、清熱利尿的作用,對于健脾祛利水至關重要。每天堅持按這個位不僅可以健脾祛,還能起到減容的作用(注意:孕婦慎按,灸三)。

通過氣自查指南,我們可以初步了解自己是否有氣問題,而通過祛方法,我們可以采取正確的措施來改善氣帶來的不適。